庄子諵譁:第六篇 大宗师

庄子諵譁:第六篇 大宗师

|“沃唐卡”官网全站导航|

沃唐卡官方告知:由于一些唐卡画师的手机像素偏低,有的唐卡实拍图未必能清晰表达出整幅唐卡的效果,需要订购和了解详情的朋友可联系沃唐卡,告知唐卡编号即可了解该唐卡的细节及相关介绍。

“沃唐卡”官方唐卡(中国唐卡)评估等级/品类标准:

【入门级/精品级–旅游纪念品】–【珍藏级–工艺美术品】–【收藏级与艺术级–收藏艺术品】

|已结缘·可参考定制|←此处唐卡可参考后定制

|待结缘·可恭请唐卡|←此处唐卡可恭请结缘

沃唐卡24小时短信咨询热线:13661344269(提供“沃唐卡”唐卡编号可通过短信询价)

沃唐卡微信(wechat)咨询号:MasterQiRu(收藏级与艺术级唐卡设计定制)

庄子諵譁(全文·目录)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庄子諵譁:第一篇 逍遥游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庄子諵譁:第二篇 齐物论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庄子諵譁:第三篇 养生主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庄子諵譁:第四篇 人间世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庄子諵譁:第五篇 德充符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庄子諵譁:第六篇 大宗师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庄子諵譁:第七篇 应帝王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大宗师》这一篇,可以说分成两部分。上半部分是讲,人由出世的修养而超凡入圣,完全解脱,等于是《庄子》前三篇的总论。一个人能够做到了了生死,然后才可以入世做人做事。再加上《人间世》与《德充符》的引申、解释、结论,这样才算完成了一个人,人生的价值也就是这样。这样一个人,才够得上称为一个大宗师。

《大宗师》下半部分,等于儒家所讲有成就的君子,包括《礼记》所讲的儒行,说明一个儒者,一个知识分子,如何做一个人。一般认为《庄子》是道家的思想,表面上看起来跟儒家两样,实际上原则是相同的;尤其这一篇,主要是讲对生命的认识。这个命在哲学的理论是天命,在实际修证,就是认清楚生命的来源。如果研究命是什么,等于佛学里头所讲的业,这个业,就是生命的一股力量,叫做业力或业气。我们先了解了这篇的大纲,然后再来研究本文,比较容易透彻。

天命与自然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庄子首先提出来,对于自己生命的把握;人的生命是自己可以做主的,并不是说会那么短命的。人为什么短命呢?道家思想同佛家思想几乎相同,认为都是自己糟蹋的,自己活该,是自求快死的。我们先了解“知天之所为”,这是属于形而上的,关于这个天,往往包括好几种意义;有自然的天,就是我们仰头看到的天体,科学性的天;有宗教的天,有时候代表上帝,代表宇宙有个主宰;还有形而上的道体,也可以叫它天,叫它佛,叫它真如等等。儒道两家用天字做代号,代表形而上超越宇宙万有生命以外,另外的那个东西。“天之所为”,“所为”是个现象,天的作用;“天之所为”,不是天之“能为”,“能为”是天的体性。“能”跟“所”要分开。

要了解“知天之所为”这一句话,先要参考上古道家的《阴符经》,其中所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这几句话把宇宙万有,以及生命的道理都讲完了。实际上《易经》及道家所讲的修养法则,都是效法于天道,是宇宙自然的法则。道家认为,我们人的生命,同宇宙自然法则是一样的,所以如果能够知天之所为,然后“知人之所为”,了解人为的各种人事道理;包括了我们生理的变化,精神、思想的变化等等。一个人的修养学问到了这个地步,“至矣!”到了家了。所以庄子所提的这两句话,也是同《阴符经》的说法一样。现在再看郭象的注解:

知天人之所为者,皆自然也,则内放其身,而外冥于物。与众玄同,任之而无不至也。

“知天人之所为者,皆自然也,则内放其身,而外冥于物。”中国道家老子所讲的自然,不是印度哲学的自然,也不是西方哲学的自然。西方学问里所谓自然,是指物理世界的,是有质有象的,就像我们讲的自然科学一样。另一个是印度的自然外道,那个自然也不是物理世界的自然,而是说生命的自然,不要去追究,随便它,像行云流水一样,一切是听其自然。印度这个哲学思想的自然教派,变成一个有主宰、有生命的这么一个理念世界的自然了。再看中国道家所讲的自然,也可以说概括了物理世界的自然,又概括了印度哲学的自然,它的代号就是道,也就是孔子在《易经》上所引申的形而上道,这个本体的力量。

所以我们看中国道家所讲的自然,同西方和印度哲学的观念,是不同的,千万要区分开来,不能混为一谈。我们后代翻译的物理、化学等学科,统称自然科学,这只是借用了古代自然这个名词,大家往往本末倒置,就把古书上的自然当作自然科学的自然。所以郭象的注解说,“知天人之所为者,皆自然也”,到达这个境界就是得道了。得道的人呢!“则内放其身”,没有身体的障碍,也没有身体的观念;“而外冥于物”,而外面呢!跟物理世界达到心物一元,两个混合为一了。

“与众玄同,任之而无不至也。”人跟物质世界的物,跟树木花草,行云流水一切混合为一了,不分彼此。“任之而无不至也”,放任其自然,一点都不用后天的心思;这样的话,这个道的修养就到了。所以这一段郭象的注解,是很重要的,他的意见也蛮对的。

“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这一句,郭象的注解说:

天者,自然之谓也。夫为为者,不能为而为自为耳;为知者,不能知而知自知耳。自知耳不知也,不知也则知出于不知矣;自为耳不为也,不为也则为出于不为矣。为出于不为,故以不为为主;知出于不知,故以不知为宗。是故真人遗知而知,不为而为,自然而生,坐忘而得。故知称绝,而为名去也。

“天者,自然之谓也。夫为为者,不能为而为自为耳”。“夫为为者”,上面这个“为”是动词,下面这个“为”是名词。有一种说法,认为宇宙间有一个主宰,叫做上帝、玉皇大帝,或者佛,给了一个代号;但是道家并没有这些!中国文化从《易经》开始,宗教外衣早已经脱掉了,反而是后人把它穿上。中国文化是最科学化的,没有穿宗教外衣,也不加哲学的粉刷,赤裸裸地直接表达有一个东西。“夫为”是能为的,意思是说能为宇宙万有主宰的“为者”,它所起的作用。“夫为为者,不能为”,宇宙万有生命的根源,是无为的,什么都做如不做。

比方来说,我们现在看到物理世界自然的虚空,是什么作用都没有,什么都没有做;空间有什么用呢?但是宇宙万物离开空间,就没得生命,就是这个道理。既然没有主宰,那宇宙万有一切的生命,怎么生出来呢?是自生自灭,“而为自为耳”,它自己本身构成一个生命的法则。“而为”,是“所”为的为,不是“能”为的为,这就是能所的问题了。

知与不知的问题

“为知者,不能知而知自知耳。”最高的智慧,到达了知而无所不知,我们人类的智慧高,是了不起,但是最后还是空的;因为空,故名为无知。所谓“为知者,不能知而知自知耳”,那么我们人的思想,可知一切的作用,这个知不是什么上帝做主,不是佛做主,也不是鬼神做主,而是我们自己生命中本有的功能。“自知耳不知也,不知也则知出于不知矣。”因为我们人这个本性,也就是我们生命的功能,具备了无穷无尽的智慧宝库;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一个知和不知的东西,不像我们现在自己认为有个知的东西;因为它是知而不知的,而无所不知;所以真正的智慧最高处,一无所有。道家这一套思想,就是老子“为、无为”的道理,由此发挥成最高政治哲学,帝王领导学。所以一个在上位的人,不一定太精明,不一定太有为;即使很精明很有为,也要做到无所为的样子。因为他无所为,才可以使其他的人能够发挥长处,这一套就是道家的思想。

“自为耳不为也,不为也则为出于不为矣。”这个道理都一样。“为出于不为,故以不为为主”,因为一切万有的所作所为,它本身是出于道体的;换言之,生命最高的功能,是从无为而来。

“知出于不知,故以不知为宗。是故真人遗知而知,不为而为”,所以得道的人,没得知,无知。一切的感情、感觉、知识、思想,都丢弃不要了,空掉了,“遗知”就是抛弃了。那么最高的智慧那个无所不知,也无所“不为而为”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自然而生,坐忘而得。”把身心都忘了,空了。“故知称绝,而为名去也。”所以这个得了道的最高智慧,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那么一切的名相,叫做无为也好,叫做道也好,这些都沾不上。

郭象注解的《大宗师》,文字又美,虽然翻来覆去,就是为呀知呀这几个字,但是每一重的逻辑,都分析得很清楚,是科学化的逻辑思辨,又是文学化的表达。这是中国文学达到最高处的艺术,读起来很舒服,有时候自己会笑的,知呀知呀,为呀为呀,搞些什么名堂!但是大有道理在内的。

现在回到《庄子》的原文:

“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退一步来说,不是进一步,一个了解道的人,知道人活着,包括了生理和精神两方面。如果我们了解人精神方面的法则,“知人之所为者”,就会知道疲劳一定要休息、要睡觉;睡足了一定要清醒。等于自然界的天地一样,白天过完一定是黑夜,春天过了一定是秋天等等。“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换句话说,我们的知识学问,得来之后,有时是非常可笑的。有了知识学问用来盖房子,发明机械,本意是想帮助人便利人,结果反而变成杀人的武器。换句话说,人类的知识学问,“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应该是回转来找自己所不知的;我们所不知的是生命的本源。

我们的思想、知识,是这个生命能知的第二层投影;而这个能够思想、有知识、有学问的功用,有一个根本;如果知道了第一层这个根木,就叫做得道了。所以道,也是必须高度的智慧实证,实证的结果是什么?是知而非知。有一个知存在,就非道也。

你想与天地同寿吗

“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这个现有的生命,不会中途夭折死去,是智慧充沛的缘故。人活到六十岁或者一百岁,认为很长寿了,但在道家的观念,那是短命;道家认为人人可以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休,天地人三者寿命一样久长。结果人为什么做不到呢?道家的资料,认为是我们自己糟蹋的。前面曾说过,一切的喜怒哀乐,情绪心理的变化,都会使寿命减少。这是中国道家特有的思想,不管准不准确,说是幻想也可以,理想也可以,但道家对生命的重视,是人类文化里所没有的,这是道家特别的地方。

佛家有一个比较相同的说法,认为人的生命本有八万四千岁,因为人类心坏,思想情绪太复杂,道德就坏了;每一百年减一岁,人也矮一寸,慢慢矮下来。将来我们人类,世间的知识最进步,但到末劫的时候,脑袋大,四肢手脚用不到,也变小了,手一按机械就可以了,十二岁就做了爸爸,活到一二十岁就死了。到了那个劫数里,草木都可以杀人,空气也可以杀人,最后人类统统死光,地球也打一个翻身。那时,人类只剩下五百个算是好人做人种,然后慢慢大家倒回去生活,做好人,不乱来,科学文明也废了,人还是靠劳力,规规矩矩做人。然后一百年再长一寸,加一岁,倒回原来活到八万四千岁,这样一个来回叫做一小劫。所以说人修行三大劫,我看我是等不及了,这太长了!这是佛学关于宇宙生命劫数的说法,同道家的说法非常接近。

刚才我们解释《庄子》的原文,“而不中道夭者”,不半路短命而死,以道家的看法,彭祖虽然年高八百岁,也算是短命,所以《庄子》提到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我们觉得是一万多年,在逭家看起来,只是活了一年而已。下面看郭象的注解:

人之生也,形虽七尺,而五常必具。故虽区区之身,乃举天地以奉之。故天地万物,凡所有者,不可一日而相无也。一物不具,则生者无由得生;一理不至,则天年无缘得终。然身之所有者,知或不知也;理之所存者,为或不为也。故知之所知者寡,而身之所有者众;为之所为者少,而理之所存者博。在上者莫能器之,而求其备焉。人之所知不必同,而所为不敢异,异则伪成矣。伪成而真不丧者,未之有也。或好知不倦,以困其百体,所好不过一枝,而举根俱弊,斯以其所知而害所不知也。若夫知之盛也,知人之所为者有分,故任而不强也!知人之所知者有极,故用而不荡也。故所知不以无崖自困,则一体之中,知与不知,暗相与会而俱全矣。斯以其所知养所不知也。

“人之生也,形虽七尺,而五常必具。”五常分两种,物理世界是金木火水土五行,人伦的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也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所以说人生五常必具。

“故虽区区之身,乃举天地以奉之。”“区区”形容小,我们这个生命,虽然七八尺之躯,几十斤肉而已,但不要看这个渺小的身体,“乃举天地以奉之”,整个的天地,都来奉养这个生命;如果没有空气,没有太阳,没有水、青菜、牛肉、萝卜,就活不下去,宇宙万物都要奉养人。

“故天地万物,凡所有者,不可一日而相无也。”所以天地万物的存在,每天都不可缺少任何一样东西。“一物不具,则生者无由得生,一理不至,则天年无缘得终。”所以宇宙万物,少了一样东西,这个生命就活不下去,尤其最重要的,日光、空气、水,少一样,或者多一点,生命就出问题,这个是讲物理。“一理不至”这个理,是精神世界的,跟物质一样的重要。精神生命有至理,这个理包括哲学性的,也代表了精神的那个法则,这是个代号;也就是知识所能够了解的理。什么叫做儒者呢?“一事之不知,儒者之耻。”一件事情不能透彻了解的,都够不上称为一个知识分子,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文化。所以说,一个读书人,能通万理,无所不知。“一理不至,则天年无缘得终”,修道的人要高度的智慧,无所不通;有一点不了解,这个生命就做不到长生不老。

“然身之所有者,知或不知也;理之所存者,为或不为也。”他说我们生命里这个所有,这个身体上面所有,“知或不知也”。朱文光有一篇小文章,是报道科学上的证明。整个宇宙的万有,先不要讲唯心,先讲唯物的思想,这个宇宙是很渺小的一点,人的脑子之复杂,那么多神经像电缆一样,现在国外科学进步,头脑及身体内部,都可以用机器照相显现光色;凡是思想里头一动念,心里一起变化,都可以表现出来。心肝脾肺肾有任何毛病,颜色马上不对,将来科学再进步,诊断一个病人,只要从影像中看光色就行了。虽然中国古代中医没有那么科学化,但原理早已经有了。

所以他说,道家的思想,人体以内的所有,“知或不知”,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天地宇宙间,我们的精神生命,“理之所存者,为或不为也”。那些功能,哪些有作用,哪些没有,我们还不知道。这里要注意,郭象在西晋时候所注的《庄子》,早提出来“理”字,理就是道体。到了宋朝的理学家,也用理字,他们一方面用了人家的东西,一方面拼命骂道家外道,佛家异端;结果骂了半天,原来是东家邻居拿一点东西,西家邻居又搬一点家具,自己开个店面,卖的东西都是那两家偷来的,然后说自己的最对,他们两家都不对,实在可怜!这就是理学家。

谁真了解生命

“故知之所知者寡”,他又告诉我们,我们自认为学问很好,其实,人类的学问,我们所了解的很少,所知道身心、生命及宇宙的一切,不过一点点而已。“而身之所有者众”,但是我们身体上的功能,非常多非常富有。“为之所为者少,而理之所存者博。”所以我们用各种方法,养生之道也好,医药也好,修道也好,我们做得到的,能达到最高效果目的的太少。宇宙间的真理,有很多是我们所不知道的,仍保存在秘密的状态;不是天地间有意保存,而是我们自己知识达不到的。

“在上者莫能器之,而求其备焉。”因此啊,出人头地,高高在上者,“莫能器之”,没有办法把宇宙间的真理,变成一个可用的东西,因为理不通嘛!这个同科学道理一样,譬如说牛顿看到苹果掉下来,就发现了地心吸力,科学又进步了一层。但是我们已经吃了那么多的苹果,也不晓得掉下来是有个道理的;这个道理本来存在于宇宙间,好在被他发现了。这些科学家都是傻子一样,傻不愣登的,一下一个灵光来了,哎唷,这个里头有个东西;像文学家一样,突然冒出来的妙句。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也是一样,瓦特发明蒸汽机也是傻里傻气,鸡蛋煮成石头,煮那么久了也不知道;后来想到,这个东西这么一烧,这个水可以变力量耶!但是宇宙间这个理,“上者莫能器之”,它原来就存在,只是自己智慧不够没有发现;如果能发现生命这个道理,就可以把生命永远保存了。“而求其备焉”,我们想求其完备,做不到。这两句话,后来也应用在政治的最高领导哲学,“上者莫能器之”,当领袖的自己什么都不会,同汉高祖一样,样样不会。汉高祖会什么?喝喝酒,什么都不懂,但他善于用别人的长处,“而求其备焉”,结果都变成他的成功了。

“人之所知不必同,而所为不敢异”,这也是人类行为学所涉及的。我们讲西方的科学研究,新的名词特别多,其实把旧的东西找出来,也就应用无穷了。人类行为的原则,“人之所知不必同”,譬如你办一个工厂,所用的人,智慧才能,不必要一样,如果都一样,这个工厂就停摆了;如果大家一样聪明的话,连螺丝钉都装不上去了,所以“人之所知不必同”。“而所为不敢异”,人的智慧虽不一样,有些作为可要一样;人的思想聪明各人不同,但吃喝拉撒一定同,睡觉也一定同的。

“异则伪成矣。”人的所作所为必须要一样,人类的生存也共同,可是人类忘记向这个共同目标而努力,外加自己心理及各种的欲望,以致社会上有作伪,有虚假,有勾心斗角。“伪成而真不丧者,未之有也。”社会上有了伪造的东西以后,生命的真就丧失了。可是你们要注意,道家的东西是很圆的喔!下面讲的也是最高领导学,当领袖的道理,就是道德诚恳;有最高的诚恳,就是最成功的人。所以我常常告诉青年同学,不要玩花样玩手段,这一百年来我们看得清清楚楚,世界文化的交流发展,人人玩手段,玩聪明,一个高似一个。尤其我们老头子看来,现在年轻人越来越诡,手段越来越高,比我们这些老头子还老,老奸巨滑到了太上老这个程度。将来什么人成功呢?一个笨人,一个不玩手段,对人做事非常诚恳的人;这是天地的法则。

所以“伪成而真不丧者,未之有也”。社会上工商界有钱的大老板,他们所用的人,很多都是领十万块钱薪水的博士,还要听他指挥挨他骂。我说世界上的博士,都给“不是”用的呀!他什么都不是,格老子有钱,要听我的。你说他有什么本事呢?他有个本事,就是诚恳吃苦耐劳,所以他有钱了嘛!你博士又怎么样!你博士碰到他“不是”,就比你高一级啊!世界上的大学校长,都去募钱才培养了很多博士出来,那些大学校长向哪里募钱?向“不是”那里募钱耶!才培养这些博士。世界就是这么样一个世界,妙不妙!由这里就懂得了最高的诚恳,不作伪的道理。

“或好知不倦,以困其百体,所好不过一枝,而举根俱弊。”有些人“好知不倦”,同我们这些笨蛋一样,又读书又求知识,有一点不懂,就拼命去研究。“以困其百体”,结果身体搞衰弱了,

眼镜戴一千度,头发也白了,背都弯起来,不是肝炎就是咳嗽!不过帽子戴上了,叫做博士,如此而已。“所好不过一枝”,你所知道的不过这么一点,“而举根俱弊”,你整个的身体六根,根部都烂了,不健康,这个有什么用呢?所以啊!“斯以其所知而害所不知也”,人类以很小的一点聪明知识,害了那个根本大智。

“若夫知之盛也”,真的智慧,最高的成就是什么?“知人之所为者有分,故任而不强也!”真懂得生命的重点,不用这些后天有限的知识才干,而是体任自然,不去强求。“知人之所知者有极,故用而不荡也。”人生了解的这一点知识,太有限了,如果不能了解宇宙,不能了解生命,有什么用呢?因此自己用而不荡,虽然在人生世界作用之中,但不乱来;自己反而觉得很笨,因为自己生命的来源都不知道。

“故所知不以无崖自困”,我们现有的学问,知识尽管好,仍属有限,因为学问是无涯的,但不要以这个把自己困住;“则一体之中,知与不知,暗相与会”,用现有的知识去了解生命的根本,达到最高道的境界无知,把有为的知识,都融入无为的境界里去;“暗相与会”,跟道的境界,自然冥合了,不分界限了,“而俱全矣!”这就是完全的境界。这也就是“斯以其所知养所不知也”。

郭象把《庄子》这几句话,解释得很好,他的注解像一篇论文,也是真正的博士了。古代考功名作文章,四书五经之中,随便抓出来这么一句,考试官临时出题,你的思想才能,就在文章里表达了,这也是很妙的。就像这一篇文章,把科学、人生、政治一切的道理,几句话的短文全部都发挥了。如果这些小字的注解溜过去不看,就不了解时代文化的演变。

所以两晋南北朝的清谈,不是偶然的,郭象在晋代,当时重视老庄的思想,而真正的历史渊源,开创祖师是曹操父子。这是告诉青年同学,一百年来所写的中国哲学史,都不大靠得住,都还有问题。现在再看《庄子》的原文:

知识学问非绝对

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

《庄子》讲知与不知的重要,这个纲领先要把握,就是说人类的知识不算学问,我们有个大学问,就是无所不知的那个道体,也就是我们生命的根源。自己活了一辈子,连生命的根源都不知道,白做了一个人,所以很可怜。庄子的观念是,认识了自己生命的本源,才算是真人。譬如吕纯阳,道家认为他得道了,所以叫吕真人;当然我们同学,将来如果得道了,就是李真人,张真人,某真人。

但是这个道要如何得呢?有两个路线,一个是抛弃了自己的小聪明,而求那个真正无知之知的大道;另一个路线,把世间的学问知识参透到了极点,最后归到“一无所知而无所不知”,也就得道了。这是讲知的重要。那么真知又是什么呢?印度佛学叫做般若,《金刚经》全名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中有个实相般若,就是道的智慧,不翻成智慧而用译音,因为翻成智慧意义不完全。“实相般若”与“知而无知”,其实二者一样,所以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搭配,就完全融会了。

现在庄子讲“虽然,有患”。但是,这个道理还有毛病。他提出理由,“夫知有所待而后当”,我们这个智慧,必须相对而知,看到黑的,比较起来,有一个东西叫做白;看到长的,就想到短的;知识都是对等,就是相对而了解的。唯识学把相对叫做比量,是比较而知。知识都是相对而求出的结论,是“有所待而后当”,然后才定一个恰当的名词,做一个恰当的了解,这是普通的知识。“其所待者特未定也”,知识都是相对的,比较性的,没有绝对的标准。

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

“庸讵知”是庄子的口头语,是当时的南方话,战国的时候所谓楚人,不全是后世所讲的湖南、湖北,而是当时的中原地带,当时的土话“庸讵知”,等于“怎么知道”的意思。“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我们所谓了解这个道,乃至这个天,不管是科学的,或者是形而上这个道体,怎么知道这不是人为的解释呢!譬如宗教家解释,天上怎么样,上帝怎么样,那是人为的解释。宗教非常有意思,西方人的天堂,跟东方的完全不一样;阿拉伯人的天堂,跟欧洲人的天堂也是两样,颜色不同,神的样子也不同;中国人的佛穿中国的衣服,汉朝人塑菩萨,穿汉朝衣服,什么王母娘娘,这个外婆,那个公公,西王母,东王公,配搭一大堆,各有不同。

再看那些有神通的,外国人也有有神通的人,你去问他,我前生哪里人?他说你前生是希腊人、印度人,但很少说你是湖南人;因为西方人不晓得有个湖南,他意识境界里头没有。我们中国人说到你是什么投生的,或说你是高雄呀,或者你前生是个鸡啊,鸭子啊,他也不晓得西方有个恐龙啊!所以不会讲你是外国人投生到这里;这些谈天说地的,都是人为的,没有一个知识是靠得住的。

“所谓人之非天乎?”我常常讲到中国政治哲学,或者哲学思想,什么人是哲学家?乡下那些老太婆,一辈子没有离家二十里范围,端个板凳坐在门口看下雨,看牛回来,看到田里水涨,一辈子也只看过那么个境界;也没有爬过阿里山,也没有到过中央饭店那个圆顶上,都没有;但是你问她,老太太,你怎么样?很苦哦!是我的命嘛!认命了!这就是哲学家,所有哲学家都不及她。

所以说政治哲学,中国古代讲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不管什么主义什么思想,都离不开这八个字;老百姓要求的是安居乐业,做到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就好。这都是哲学,都是人最起码的话,“所谓人之非天乎?”它合于最高的道及天理。知识分子及宗教家所解释的天堂,说你到我那里就没有罪了,你不到我那里就有罪啦!那些是挂羊头卖狗肉的,都靠不住,庄子早给你说明了。所以最平常的道理,最平常的东西,就是最高的真理。真理就在最平凡的地方,平凡就是最高的真理。

真人的行事风格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庄子说,得了道的人就是真人,到达真人这个境界“有真知”,那是真智慧。下面又把我们带到一个神话境界,但却是真的,把人的生命价值说得很清楚。“何谓真人?”什么叫得道的真人呢?“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逆”就是迎,“寡”就是少。“不逆寡”就是顺其自然。

通常一个人的心理,从小孩开始,分糖也好,吃奶也好,都贪多的;真正得了道的人,少就少一点,就是刚才我所讲,乡下老太婆大哲学家说的“命嘛”!你怎么分得那么少?唉!我的命嘛!少就少吃嘛!无所谓,一切不贪求,这是“不逆寡”。什么叫做“不雄成”?雄是英雄,自己觉得了不起,你看,我比你行吧!我就了不起,我就成功,这就是机心,用心打主意。真人不打主意,一切的成功很自然,没有成功与失败的感觉,命嘛!就是这个样子,无所谓。

“不谟士”,谟同谋一样的;不谋就是不打主意。我们所有的人都打主意,想办法赚钱,想办法钻门路,想办法那样这样,乃至想办法修道,想拜佛多拜一下,罪业就少一点,都在那里打主意,都是做生意的思想。“不谟士”就是不求;认为向上帝祷告罪就没有了,那是自己欺骗自己,这是谟士。真人没有这三点,但这三点却是人生心理状况最严重的地方。人会打主意,真人不会;人会自己觉得了不起,真人不会;人贪多无厌,不好的地方不愿意去,钱少了不干,或者你看不起我,我就生气,这些都是逆寡;真人不逆寡。这三句话,现在的心理学发挥起来,就有三本大书了,古代很简单,三点而已。

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

庄子说真人就是如此,做到了这三样,他也没有过错,纵然有过错也是无心的。“过而弗悔”,有错过去就过去了,今天的事过去就过去了,没有后悔,没有追恋。不像一般人为过去的事生气烦恼;当年我对他怎么样,他现在对我怎么样,那年过去了,那是去年,去年到现在三百六十五天,影子都找不到了。人大半的烦恼都是追悔过去,梦想将来;都在那里烦恼,不能把捤现在。

生命只有现在,过去已经过去,未来还没有来,你去想那些干嘛!现在怎么样?现在就在这里看书,就是很简单,心中就没有烦恼。“过而弗悔”是两个观念,“过”,所犯的过错,也是无心而做的;“而弗悔”,没有什么,一切过去就过去。“当而不自得也。”为人处世也有两个观念,“当”就是现在,现在也没有觉得什么了不起,过去不追,未来不妄想。当在现在的时候,“而不自得也”,也不想把现在抓住。现在是抓不住的,马上就过去了;这样是得道的人,我们都做不到的。我们一般人的心理状况,都在三段里头追悔,追想昨天,瞎想未来,想要把握住现在,生怕把握不住,结果愈抓得紧,愈飞得快。所以得道的真人,他没有这样,也就是《金刚经》讲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也若此。

人修养到这个境界,已经没有时间观念,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他爬高不会恐惧,不是不会恐惧,就是从万丈悬崖掉下去,他也没有觉得是掉下去,更不会坐车子呕吐的,因为没有觉得自己在车子上,同躺在床上一样,心理没有分别作用。到水里也淹不死,因为他忘掉这是水,到火里也不感觉热。

这其中是有道理的,讲起理论很难。先说一个案例,是我所晓得的,也是说老实话,不是说假话。我的老师告诉我,他的老师(我的太老师〉是学禅的,有入水不濡的本事。他这个人到了什么都无所谓的境界,都是笑一笑。有一次,大约八十多年前,一个法国神父来跟他谈道,神父拿了一杯毒药,也不是太毒的啦!等于是这个杀虫剂,吃了可能会死。那个时候西药很少,很稀奇,太老师说有毒吗?哪有这回事!我看同茶水差不多嘛!不相信我喝给你看。他就喝下去了,结果一点事都没有。

他原是广西人,后来常住四川,有一天他从成都回新都家里,经过驷马桥,就是司马相如当年所说的,“不坐驷马高车,誓不过此桥”。那个河很宽,河水涨得很厉害,他夜里回家,手里拿着念佛珠,不晓得他念佛不念佛,结果路走错了,走到河里去了。他觉得怎么那么远,还没有到家,慢慢走吧!在河里走了一夜。早晨上游有船过来,看到河里一个人头游来游去在转,怎么搞的?这个人是不是自杀?过来一看,他还在念佛;问他怎么会这样,他说我回家呀!你怎么在水里?谁说的!我在走路。他忘掉了,入水到了这个境界,一切都忘掉了。

所以说真人到这个程度,入火也烧不掉,也没有觉得热,人的生命功能修养到这个境界,是得道了。“是知之能登假于道也若此。”“登假”就是登遐的意思,是超过无量无边,因为他心的境界已经达到无量无边,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一切知觉感觉同他毫不相干;身体也忘掉了,这个叫真人。庄子所描写的,由心理转化到这个境界,是真的事实;心理能够修养到这个境界,就叫做得道的真人。

真人的生命现象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就是道家所说的,夜睡无梦,睡了就睡了,醒来就醒来。“其觉无忧”,醒来也不做梦。我们一般人睡觉,睡着仍在思想的时候,眼睛因为闭着,就形成一个境界,我们叫它是梦。现在白天是张着眼睛在做梦,我们以为眼睛张开就是醒,其实也在做梦,是有悲欢喜乐的白日梦;夜里的梦也有悲欢喜乐。但是真人“其寝不梦”,他不做梦;换句话说,其醒也无梦,白日也不做梦,就是那么坦然,所以“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吃东西无所谓,什么都可以,吃一点饱了就算了,没有什么叫做咸甜苦辣,好吃不好吃;因为饮食的欲念没有了,解脱了。这个食的欲念很严重喔!食欲还存在的话,气脉是不会通的。

“其息深深”,一呼一吸的中间,好像停了一样,叫做息。学佛的人修止观修到息,不是靠鼻子的呼吸,鼻子一来一往是呼吸,一呼一吸中间那一段是息。普通人息很短,得道有定力的人长一点,好像没有呼吸,停止呼吸了,那个是真息,是呼吸功能最初的能,所以他的息深深。大家不要搞错了,不是深到丹田;一般人叫你守小肚下面的丹田,那是装大小便的肠子,你守它干什么!搞久了以后,不是大便秘结,就是血崩,道也不是在小肚子上!这个“其息深深”,是深到无底,不是在身体上搞的;当然身体有感觉,就是呼吸自然到达足底心,到达足趾头。

“真人之总以踵”,得道的人,这个呼吸往来,那股保留元气的息,每一次都到达了足底心。“众人之息以喉”,我们普通人呼吸是靠肺部的,只是身体的一半,所以得道的人,工夫到了,呼吸不靠鼻子,自然在呼吸;每次都达到足底心,这就是真人的外表,慢慢的有资格做大宗师了。但是修养到这个境界,还不到大宗师的程度,中国后世道家,称这个就是神仙。神仙分五等,死后精灵不散,叫做鬼仙,是最低层的仙;其次是人中之仙,有定力的,心境很宽广的人;进一步地仙;再进一阶是天仙;再进一级就是大罗金仙。大罗金仙就是大阿罗汉,佛家讲大阿罗汉就是佛。

一个人到达“其息深深”“之息以踵”这个境界,就是地仙之份;这个人也就达到了昼夜长明,夜睡无梦,身轻如叶。所以道书上描写,中国有些老祖宗们得了道的,到八九十岁时,身体轻灵,行疾奔马,看他走路快速到与那个奔跑的马并排,却好像没有动过一样,这个就是所谓地仙之份。

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所谓“屈服者”,是心中有烦恼,不服气,我们任何人都是很屈服的,就是普通话说的都活得很窝囊,很委曲;为什么呢?心里头都有一股烦恼压在那里,无法跟人家讲,每人心里都有痛苦忧烦。“其嗌言若哇”,所以讲话,嗌嗌嗌……尤其向人家借钱的时候,不好意思,嗌了半天;像我们了解的,问他要多少钱你赶快讲嘛!不要啰嗦啦!

所以人活在世界上,都会求人的,因此讲话就不会痛快。儿子向父母要钱,那很自然,那是睡倒了要,拿来,要去买东西!先生要向太太要钱,那是站着要;等到父母向儿子要钱,是跪着要。当父母向儿女要钱的时候,那就是“其嗌言若哇”;你有没有呀?够不够用?如果够用,我想拿一点!你看人生多么可怜,心里都很屈服。“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一个人,世间的欲望愈多,天机愈浅,人愈聪明,本事愈大,欲望也就愈大;物质文明愈发达,人的欲望愈多,则离道愈来愈远。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说”通“悦”字。古来得道的人,他也没有觉得活着很痛苦,也没有怕死,死也无所谓,活着也无所谓,这两样他看成一样。中国人的思想,生死并不存在心中,我们老祖宗也用不着打坐用工夫去了生死。譬如大禹就讲过:“生寄也,死归也。”活着是住旅馆,在这里玩玩,死了呢,回家休息。孔子在《易经》上讲:“明乎昼夜之道而知”,你晓得白天跟夜里的道理,就会明白生死的道理。生命就像夜合花一样,夜里开花,白天收拢来;我们人的生命是白天开花,夜里就睡觉了,死生不过如此。所以上古的真人,把死生已经了了,不存在于心中,“不知说生,不知恶死”。

“其出不欣”,由来得道的真人,“其出”是指生命的用,“不欣”就是也没有什么高兴;什么留名万古,封侯拜相,乃至为帝王,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历史上,黄帝尧舜就到达这个样子。“其入不距”,收回来也没有觉得与外界有距离,也不会自叹知名度不高了,看到他都不向我打招呼,我没有地位了,活不下去了;没这回事。恭维也好,骂我也好,反正差不多,别人要说让他去说,同我没有关系。“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生命活着很舒服,如此而已。这个“翛然”,就是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个味道。

我们年轻的时候,读书很调皮,我还记得有一个同学,跟我坐在一起,他说我告诉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现在才发现,陶渊明啊,斜眼睛的。我说为什么呢?他说这个“悠然”,一定是斜眼睛,方向不对。听他一讲,另外一个同学更调皮,他说你搞错了,他不斜眼睛,他歪脖子。这是我们小时候的一批同学,调皮鬼,当然我也是其中之一啦!

人生所谓“翛然而往,翛然而来”,生命活着就活了,死了很自然就走了,何必那么痛苦呢!又上个氧气,被人家翻来覆去的,不干。所以活着也没有什么厌恶,也没有什么烦恼,过一天就算一天。我常说我们现在,多活一天好像是利息,赚来的,说不定今天晚上鞋子一脱,明天早上就不穿了,属于那个地摊当铺的,再不然属于那个垃圾箱的,都不知道,也没有什么关系。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这是人生真的价值了,“不忘其所始”,一切的作为,不要忘掉最初的动机,“不求其所终”,也不要追究结果是什么!无始无终,忘记了时间观念,忘记了空间观念,只对现有的生命,悠然而受之,冷了加衣服,热了脱一件,饿了就吃。“受而喜之”,假使痛苦来呢?高高兴兴地接受就是了;这就是理念的境界哦!你真做到就差不多了;把整个的人生,看成是一个游戏,这正是进入到游戏三昧。“忘而复之”,忘掉的,没有的东西,“复之”把它恢复了。忘掉了生命从哪里来,那个本有的生命的境界,就是我们婴儿时候那样。

现在要回复到婴儿的那个状态,一切都无所谓,婴儿抱在手上,你骂他两句,他算不定笑了,以为你逗他笑。但是婴儿的那个境界,被长大后知识污染而失去了,所以要恢复。“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用心去求道,“捐”就是求道,捐也就是减少。打坐的人,修道的人,都叫你空啊,空掉;空是个方法,是叫你用减法。教你眼睛瞪到天上看光啊!或念佛啊,念咒啊,那是用加法。所以佛法叫你不增不减,不要去加!也不要去减!可是普通人,“以心捐道”,都是用减法。如果有心去空才叫做修道,就不对了;有心修道不是道,捐道就不对了。

“不以人助天”,不要以人为的方法,去帮助自己的天机,就让它自然,就是这个自然样子,只是当下。所以后来禅宗把它浓缩了,经常用“当下即是”这句话;只有现在,生命就在现在这一下。当下即是,“是之谓真人”,这样才是得道的人。

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若然者”,一个人能够修养到这一步时,“其心志”,他心中没有妄想,没有烦恼,“心志”是精神专一。“其容寂”,慢慢他内心的修养,影响他的外形,也很清净,就是我们讲的神仙菩萨那个样子。“其颡頯”,额头发亮,有光,很充满。这样的人,有没有情感变化呢?那是不是像个木头人啊?不然,他有情感变化;“凄然而秋”,当他看到别人很可怜的时候,他会很慈悲,会可怜别人,他同春夏秋冬四季一样,反应很自然。“暖然似春”,换句话说,他的态度虽然很严肃,像秋天一样,可是像《论语》上描写孔子,“望之俨然,即之也温”,跟他一见面一谈呢!很温暖,好像坐在春风中,很舒服,很温和。

“喜怒通四时”,同春夏秋冬一样,自然合那个时令;不是喜怒无常,是喜怒有常规,是很近人情的。一个佛,一个成功或有道的人,内外作为都很近人情,不是不近人情的。如果一个修道的人,一个眼睛瞪到外面看东西,古里古怪的,那已经是神经了,不是修道;修道的人非常平凡,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他在这个世界上,与物理世界,一切万物之间,相处非常恰当相宜;可是你研究不出来他的意思和做法。而且处人处事都蛮高明,事后一看,恰到好处,恰得其份,恰得其所。“与物有宜”就是儒家所讲的仁义,也是真人的境界。

用兵的原则

庄子所讲的《大宗师》,照我们的观念来说,是先有出世的成就,就是普通观念所谓得道了。一个人能够得道,就是内圣成功了,庄子把得道的工夫、境界都说了;然后内圣以后外王。并不是说得道的人同这个世界没有关系,只有真正得道的人,才是圣人,才够得上是个大宗师,然后入世用世,所谓用世之道。

讲到用世,与《庄子》内七篇和外篇、杂篇等等,都有很大的关系。《庄子》这一本书,代表了道家,普通都讲老庄,又称为黄老;“黄”就是黄帝,“老”就是老子做代表,包括庄子。所谓黄老之道,包括了兵家、法家、谋略家,乃至诸子百家,渊源都出自黄老。在黄老的立场来讲,也认为儒家及诸子百家,都渊源于黄老。“老”并不是单指老子《道德经》,它包括了全部中国文化的道。

事实上,历史上国家有问题的时候,拨乱反正都是靠道家;天下治平的时候才用儒家。一般学者研究认为,孔孟之道的儒家,秦汉以后被帝王们利用,作为统治的权术。表面上看起来,这些学者们的话有些过分;事实上秦汉以后的儒家,唯一的谋生就是做官;这一个做官的风气,影响了中国三千年的教育,成为非常有问题的教育。

首先的问题是教育观念,习惯性的重男轻女,因此人人都希望能够生儿子,而且望子成龙。什么方法可以望子成龙呢?“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有读书。读书可以做官,做官可以发财,

这样一连串的观念就下来了。在座的诸位朋友,包括我们在内,开始的思想里头,尽管有忠君爱国的观念,大帽子的口号;事实上,开始读书,还是想升官发财,儒家就是如此。

历史上真正不同的人物,倒是道家;道家并不一定是打坐修道,而是包括全部文化天文地理等在内。那么道家用以拨乱反正的是什么呢?影响最大的是《庄子》这部书,大家平常都忽视了它,后来所谓谋国之道,军事思想,谋略的思想等等,都出于《庄子》。下面这一段,庄子讲外用之学,首先以军事哲学为基础。

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故乐通物,非圣人也;有亲,非仁也;天时,非贤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

所谓大宗师得道的人,假使来处世,对历史国家天下有所贡献,首先提出用兵的道理,这一句话在中国文化上,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历代喜欢谈兵的是道家人士,所以军事哲学思想、谋略学,都出于道家;后代所标榜的神仙们,没有不喜欢谈兵的。如道家的代表作《淮南子》、《抱朴子》,以及多数道家的大著作里,都附有兵法,以及政治的所谓权术一类的东西。

所以我们可以得一个结论,道家喜欢谈兵论兵,尤其是那些神仙们,更喜欢论兵,这在文化史上看起来,倒是很奇怪的。唯有代表儒家的孔孟之道,不大喜欢谈兵,甚至于避免谈兵。因此历代历史的转变,谈兵用兵与政治策略的变动,都与道家有密切的关系。这里庄子干脆就提出来,“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

这一句话不要念错了,并不是把自己国家亡了;是把人家的国家亡了的。不管你是侵略也好,“吊民伐罪”也好,亡了别人的国家,别人还要感谢,这个很难了。不管后人的怀疑如何,汤武革命,确实是使别人亡国,但最后万民恭维,还得到亡国人民的爱戴,做到了“亡国而不失人心”。

他说得道的人用兵,为什么会得到如此的结果呢?因为“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这些文字看起来很顺,逻辑观念都是相反的;就是说得道的圣人用兵,亡他人之国,而被亡的国家,反而个个爱戴,个个拥护。原因就是,得道人用兵,不是为个人私欲,不是为侵略人家,而是为万民的利益。拿现在的话说,就是为人民造福利;这一种福利,不是我们现在的福利观念,是“利泽施乎万世”,这一点我们年轻同学更要注意。

讲中国文化,刚才我们批评读书为了做官,我们从小就要背《朱子治家格言》,这几乎是每个国民必读的。其中有:“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因为观念太深了,一辈子都受它的影响。过去知识分子读书人做官,任何的政策举动,都有一个很严重的观念,就是看政策是否有百年以上的效果;所谓国家百年大计,不是只顾目前。第二个最重重的观念,在个人方面,不能在历史上留下污点,而使子孙永远无法抬头。一般人的观念,岳飞是忠臣,秦桧是奸臣,清朝的时候,有一位秦姓诗人到过杭州西湖岳坟,在他的诗中有一句,“我到坟前愧姓秦”,因为历史上秦桧实在太丢人了。这种观念哪里来的呢?就是中国教育几千年的习惯,“为官心存君国”。这两种观念,在今天我们文化思想里,好像非常淡了,这是我们文化的悲哀,或者耻辱,或者是问题,必须重新检讨。所以讲文化复兴,中国文化究竟讲什么,这是问题。

看庄子所讲,亡人家的国家,而不失人心,因为他的利泽施乎万世,是千秋万代所仰慕的。“不为爱人”,并不是只为一点爱或仁慈的口号,也不会为爱某一个地区的人;换句话说,圣人所做的不为爱人,而是利泽施乎万世,不为时间空间所限制。这是“圣人之用兵,亡国而不失人心”一个总结论。《大宗师》所谓得道的圣人,是由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内圣外王的成就

下面就是一条一条分析内圣外王的成就。内圣外王这一个观念,是宋朝理学家们所惯用的一个名词,实际上这个招牌是庄子的。他们拿来用了以后,反过来就骂老庄,这种学术的态度很不严谨,很不应该。

“故乐通物,非圣人也”,马上问题来了,所谓圣人的修养,如果只限于通达人情物理的,也不够圣人的资格。所以圣人不只了解人情物理,还有进一步更高的通达。

“有亲,非仁也”,这个“仁”字,与儒家解释仁义道德的仁,并不违反,而是对孔孟思想更扩大的注解。“有亲”,亲人的私情,所谓真正的仁慈,如果还带一点亲人的私情,已经够不上仁了。讲到亲与仁,儒家所谓的仁,同佛教的慈悲、基督教的博爱,都有相同之处;不过范围解释说法各有不同。

历史上宋明理学家常跟佛家的思想有争论,理学家说你们佛家讲慈悲,不错啦!慈悲就是我们儒家讲的仁,但是你们佛家讲慈悲,是莫名其妙空洞的口号,不着实际。佛家的慈悲是平等爱人,儒家的仁也等于慈悲,但它是有范围有层次的爱,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把自己小孩照应好,再把力量爱心扩大,爱社会上其他的孩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我的父母老人养好,有力量才养你的父母,养社会大家的父母。嘿!你们佛家呢!不然,慈悲平等爱一切众生,众生那么多,怎么爱啊?

理学家说假定释迦牟尼佛,跟孔子两人站在河边,看见两人的妈妈都掉到河里去了,请问释迦牟尼佛你怎么办?先救自己的妈妈,还是先救孔子的妈妈?如果先救自己的妈妈,那不够慈悲,众生平等,两个妈妈都是要救啊!儒家不同,孔子当时会毫不客气,先跳下去救自己的妈妈,再跳下去,救你的妈妈,是有一个程序的。所谓“亲亲”,把我的亲人先安置好了,再把我的心量扩大,就是叫公啦。“仁民”爱别人,爱社会,把人类都爱了以后,再“爱物”;所谓行人之道,有它的步骤次序。这个道理,我们要搞清楚了。

庄子这里,等于对儒家没有批判,可是下了一个注解,“有亲,非仁也”,所以仁慈是爱天下,没得私心,中间有所亲,有所偏爱,已经不是仁的最高目的了。如果是个大宗师,圣人之道,爱是普遍的,像下雨一样,并不是对于青菜、萝卜,或者人参、当归就多下一点;那些毒药、辣椒、麻醉药,就少下几点,不是如此,而是好坏一律平等。所以说,“有亲,非仁也”。

“天时,非贤也”,这也是春秋战国时代,对儒家的批判。当我讲《孟子》的时候,我一定替孟子辩护,现在对不起,我已经没有义务替孟子辩护了,我现在是讲《庄子》,我得了他的钱,就要站在他的立场说话。孔子在《论语》里提到,“贤者避世,其次避地”,儒家所谓圣贤之道,非其时不出来,社会环境不对不出来。但是庄子认为真正的圣贤,没有为己,所以不论天时合不合,都要出来,艰难困苦更要出来,这才是真正的圣贤之道。但是他又转过来说,“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这一句话,也有一点骂儒家人的味道,批驳儒家有点利害不通之处。历史上看到很多读死书的儒家人,都有这个味道,庄子在当时前后也看到很多,所以他认为这一般知识分子,没有得道,不懂利害的关键。

道家的所谓通利害,是怎么通呢?历史文化上常有诤辩,儒家理论主张所谓临危受命,时代愈艰苦,愈要站出来,救社会,救国家,救天下。可是在中国历史上的儒家人物,真做到临危受命的,并不太多,不得已的倒很多。道家表面上看来,好像不走临危受命这个路线,多半认为时代狂澜不能倒挽,而走隐士的路线。历史上儒家,经常标榜中流砥柱,或是倒挽狂澜,气派都很大。中流砥柱,等于说台风过后,石门水库的洪水流下来,一个人站在水中要抵挡水流,大概早就被水冲跑了,砥不住的。所以道家不做这种笨事,中流砥柱看起来很伟大,在那个时势的潮流下,除了一个人送命,历史上可以留名之外,对于社会没有贡献,对于国家没有补益。

道家认为要顺自然之势,就是所谓应用之道;明知洪流一下来,不是堤防能阻隔得住,所以要计算雨量多大,流程多远,等到水流到关键点,打开一条水沟,顺势把水就轻轻带走了。政治也是一样,所谓四两拨千斤,就把那个时代扭转过来了。所以说救世之道,必须要通利害,利害不通,非君子也。

站在道家的立场看,儒家是那么的窝囊!可是话又不能那么讲。我们回转来看《易经》孔子的思想,真正研究孔子,不能够只拿四书五经做代表,四书里的一部《论语》,有十分之二是关于学生的,只有一小部分是关于孔子的。要研究孔子真正的思想,《易经》之中,倒是孔子的思想为多;此外,要深通《春秋》,才了解孔子。

谈《春秋》 说《史记》

孔子自己也讲,“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司马迁后来作《史记》,仿照孔子的思想,讲了两句话,“藏之名山,传之其人”,这句话非常傲慢,骂尽了当时这些人,看不懂,本子都不要翻,我只有藏之于名山,将来后代有一个聪明的人,他会看懂。因此人家说《史记》是汉代的一部谤书。可是司马迁很伟大,汉武帝也很伟大,乃至他的儿孙等,都很伟大,没有把《史记》毁了。

司马迁写刘邦跟项羽两个人,项羽传叫本纪,刘邦传也叫本纪,两人虽然一成功一失败,但从某方面说,两人是一样的。这种观念可以说是司马迁的了不起,他也看准了当时没有人懂,因为《史记》很难读懂。譬如说,他写一篇传记,讲那个人的都是好处;而坏的一面,只有与那个人有关系的人传记里才有。所以研究一个人,必须要把那一个时代有关的资料,都要读遍,这就不容易了。

孔子著《春秋》,最后却宣布,“知我者春秋”。《春秋》是一本书,怎么会懂得孔子呢?孔子的意思是说,将来你们要真正了解我,除非真正懂得《春秋》。“罪我者春秋”,将来你们够资格骂我的,也要把《春秋》研究通了才行。所以我们小时候,像《春秋》、《战国策》,以及小说的《三国演义》,都不准读的,旧式教育,认为看了以后会学坏。因为《春秋》就是大谋略,就是大兵法,所以孔子有“罪我者春秋”的说法。

为什么引用到这些呢?孔子在《易经》中说,“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只有圣人才真正懂得利害关键,进退存亡之道,而不失其正。假使不知进退存亡之道,就不是圣人,这种观念同道家的完全一样。所以庄子说,“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这不是说君子比圣人差一点,如以学位比喻的话,圣人等于博士,君子等于是个硕士,大学毕业更差一点;我们这是随便做比方啦!

“行名失己,非士也”,历史上许多人为了好名、求名,所谓留万世之名,“失己”,亡失掉了自己;“非士也”,这够不上是一个知识分子。所以我常常跟青年同学讲,关于名利两个观念,我们不能不提到一个日本人,就是明治维新的大臣伊藤博文。在晚清中兴那个时代,他跟李鸿章是外交的对手,伊藤博文是日本第一批的留英学生,把西洋的风气引介回国,改变了日本。他有两句名言:“计利应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这是全部中国文化思想,更充分表达了儒家的思想。所以说,如果只为个人一己之名,行名而失己的话,非士也,这是够不上称为知识分子的。

讲到这里,又要引用司马迁的思想。我常常说《史记》不是一本历史,而是一部历史哲学,尤其《史记》的学问重点,不是什么汉高祖、项羽等传记,而是里头的八书。就是关于天文的《天官书》,经济思想的《平准书》,还有《礼》、《乐》、《律》、《历》、《封禅》、《河渠》。此外还有一篇《伯夷列传》,其中有“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三句话,包括了很多的思想,是讲的人生哲学。“烈士徇名”,一看烈士这个字,不要就想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那就不必研究中国文化了;《史记》的这个烈士名称,是套用古文的,在古文当时所讲的烈士,等于现在所讲的英雄;时代不同,观念也就不同了。

所谓世界上的英雄,“徇名”,为了成名,生命在所不惜;把自己的命像赌钱一样押上,这才够得上称英雄。这个“徇”,等于打牌一样,把命拿出来作最后的赌注。“夸者”是狂人,有精神状态神经质的人,像近代的希特勒、墨索里尼讲独裁的这一批所谓的英雄人物,喜欢控制人,喜欢抓权的人。“死权”,为了权力的欲望,可以把自己的命赌上;换句话说,你们要不要成名?要成名就要拿命去拼,拿命去赌。你们要不要权力?要权力,不是坐着就来的,也要拿命去拼,“夸者死权”,算不定最后会当英雄,当帝王。

“众庶”,至于一般老百姓呢?像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就是“冯生”,不要找我麻烦,只要给我吃得饱,穿得暧,晚上有个好地方睡,这么样活下去就行了。这三句话,就是人生哲学。管你老张来也好,老李来也好,谁来都不要紧,少找我麻烦,少找我交钱,少来按我的门铃,少来检查我,就行了。所以“烈士徇名”,就是“行名失己”,庄子进一步批评,他这样“非士也”,不够知识分子的资格。

“亡身不真,非役人也”,什么叫“役人”?替人家服务的叫做役,“役人”是领导别人的;中间加一个“于”字,“役于人”,就是被人所领导的。人的分类,差不多只有两种。要嘛!我听你的,乃至夫妻朋友,要嘛!你听我的,不管是夫妻朋友,社会上的人;如果你不肯听我的,我也不听你的,就没有办法。所以古人有一句话,一个人既不受命,又不能令,这个人是废人,没有用。

照这个观念,不是我听你的,就是你听我的,没有中间路线,人总要听一个;那么人要如何役人呢?如何作个真正的领导人呢?他的结论是要“广身”,就是无我,连自己都没有了,这一条命都不要了。如果“亡身不真”,不能做到真无身、无我,就不能够做一个领导人。这一句是结论。那么要如何才能够无我呢?《大宗师》里面所讲的,得道的人才可以真做到无我,因此下面提出一些人作为标榜。

庄子眼中的高士

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这些都是《高士传》里的人物。像“狐不偕、务光”,是黄帝时候的隐士,我们老祖宗前面最高的高人。“伯夷、叔齐”是周朝的高士。箕子名叫胥余,这一班人,历史上标榜他们是隐士。

所谓隐士,顺便提到,研究中国哲学史文化史的,要特别注意,我看到近百年来著作,好像对于隐士方面没有搞清楚。中国文化几千年来,影响最大的并不是孔孟,也不是老庄,而是隐士。有一位同学依这个观念写博士论文,他写了六年,还没有完成,因为资料找不全,很痛苦。

何以证明隐士思想,对于历史文化有那么重要的影响呢?我们从三代以来,唐尧想禅位于许由的历史故事,一路看下来,都可以找到资料。

像汉高祖刘邦当了皇帝以后,因为他爱的妃子是戚姬,所以想把吕后儿子的太子位,换成戚姬的儿子如意,结果吕后去找张良想办法;张良说,没有办法,除非把商山四皓请下来,做太子的老师才行。汉高祖一看,商山四皓,那是高人耶!我都请不动,竟然被太子请来了!太子不能换了,将来皇帝位子是坐稳了的。汉高祖这么样的英雄,还受了这些老头子摆布。为什么呢?难道汉高祖流氓的态度,还真怕这几个老头子武功高吗!不是这个道理;这是隐士思想最大力量的缘故。以西方政治哲学来说,就是不同意主义;隐士思想,不是反对,但也不是赞成,只站在旁边看;照民主政治的说法,就是保留权的票不投。

中国隐士的思想,在历代都有这种作用,所以历代的帝王,就怕这一面;一直到清兵入关,康熙都想尽办法,收罗这些不同意派的人;康雍乾三代一百年之内,开了几次博学鸿词科,不要考试而请来这些人物。有些隐士不满意清政权的,最后都被康熙、乾隆挖出来了。有人写诗挖苦得很厉害说:

一队夷齐下首阳 几年观望好凄凉

早知薇蕨终难饱 悔煞无端谏武王

明朝这些遗老,本来都想做伯夷、叔齐,不投降的,最后都被清朝请出来了。他们就像伯夷、叔齐在首阳山上一样,吃草根吃不饱,所以一队伯夷、叔齐都下了首阳山,归顺清廷了。

这一类的隐士,代表了道家的思想,在历史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直到清朝都是如此。袁世凯要当皇帝的时候,也受了这个思想严重的打击;当时南通的张状元张謇,是袁世凯的老师,也是不同意的。所以,隐士的思想,在中国历代政权上,始终保留有否决权的一票,这样的力量,也就是文化的精神。

上面说到清朝康熙时代,征召一批原本想当高士,像伯夷、叔齐一类的学者名人,其中有一位诗人吴梅村,在文学上非常有名;他屡次拒绝清朝的征召,最后清廷挟持吴母威胁,他只好出来了。当然吴梅村很有他的道理,假使妈妈不在的话,他可以做忠臣;忠臣是很赔本的耶,可能赔一条命。他本来想做忠臣,现在妈妈仍在,做不了忠臣,因此他的诗说:“浮生所欠唯一死,人世无繇识九还”,一生唯一的缺憾,是当时没有死掉,再想把国家民族救回来,也做不到了。

吴梅村不得已出来投降,要应召面见皇帝了,这比带上脚镣手铐还要痛苦。当时清朝发动江浙一带的名士学者,来欢送他,号称一千多人的欢送大会。正在千人会的时候,有一个年轻人,大概同你们现在一样调皮的年轻人,送来一封信,吴梅村打开一看,连这一千人脸都绿了,信上是一首诗:

千人石上千人坐 一半清朝一半明

寄语娄东吴学士 一朝天子两朝臣

吴梅村的家乡是在江苏娄东,有一块石头,叫千人石,欢迎会就在那里开。就是这样一封信把大家骂惨,一个个都溜走了。这个就代表了中国文化精神,所谓不同意权的隐十派思想,始终在这个民族里起着很人的作用。所以为大政治的人,这个道理砬该要了解。西方文化的不同意权,就类似隐士派的思想。

“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那些历史上叫做高士的人,在正统的道家思想看起来,还是属于没有出息之类;一条命赔进去,既不能救国救天下,又不能成自己的道业,叫做莫名其妙。譬如人家失火,你不主动救火,可是你站在火光旁,拼命地叫,叫有什么用呢?“役人之役,适人之适”,人家正忙的时候,他也站在旁边忙,叫他进去参加,他又不参加,搞成不伦不类。“而不自适其适者也”,对于人生该怎么安排,他都不懂。庄子把这些高士们,批评得一文不值。我们特别强调一点,这里庄子是讲入世的《大宗师》思想,为了说明这几句话的道理,现在再提一个人。

严子陵与汉光武

东汉的时候,光武帝的同学严子陵,实际上他姓庄,因为要逃名隐姓当高士,改成姓严,后来历史上就惯称严子陵。汉光武刘秀当了皇帝,他不同意,也不反对,所以躲了起来,有他的理由,历史上可以找到资料。当时汉光武统治中国,还有两西没有统一,一个是西北陇西,一个是四川西蜀。当时西北一带以隗嚣为反对派的将领,有一次派部下马援代表西北,去看汉光武帝。马援和光武帝谈得很投机,回到西北,隗嚣问他光武刘秀比他的祖宗刘邦如何!马援说,我看不相上下。

你们注意啊!马援是隗嚣的部下,隗嚣是头子,是老板,派马援做政治协商代表去看汉光武,结果当老板问他,刘秀与刘邦相比如何,马援虽说不相上下,不过呢,他说有几点跟他祖父不同,第一、刘邦是豁达大度,气派很够,人很豪爽,这一点嘛,汉光武也是一样。第二点呢!刘邦不喜欢读书,喜欢骂人。刘秀喜欢读书,而且学问很好,辩才也很好,又不骂人。马援是部下,不能讲比你还高明,只好跟他的祖宗来比。还有一点很不同,他不喜欢喝酒。隗嚣一听就说,照这个样子看来,比汉高祖还要高明。本来是比汉高袓还要高明!不好直说,只好这样讲了,这就是马援之为马援,多会讲话!

汉光武有这样多的好处,最后天下成功,没有杀戮一个功臣,这多了不起!不像历代的帝王,不像汉高祖,杀戮功臣。可是严子陵,为什么还有不同意的地方?当然有他的道理。我们研究历史,就要在这种地方着眼;历史读通了,历史就是人生,我们才懂得做人的道理。严子陵后来做了高士以后,逃隐在浙江桐庐,垂钓于富春江上,汉光武当时为了找这位朋友,下命令,天下到处找;后来有人在桐庐县看到一个反穿皮袄钓鱼的人,才找到严子陵。现在街上最时髦的,是皮袄反过来穿,可是汉朝时,皮袄应该穿在里头的。

昨天有一位同学在香港给我买一件旧皮袄,我说不知道是哪个死人穿过的,穿就穿吧!穿了以后,我们判断是老百姓的,不是做官的。因为古代做宫的穿皮袄,不敢露出来,皮袄里头要加一层里子,把皮盖起来,外面要套一件罩衫,表示谦虚。虽然是作假,但是这个作假的后面有中国文化,是痛恶浪费与奢侈,拿富贵来骄人。做官的皮袍,边上要露一点皮毛。老百姓不敢这样,所以皮毛没露出来,而且很短,不是长袍。古代要有功名、有地位才能穿长袍,所以读书人有功名回家,叫做士绅。“绅”就是大带子,衣服很长,老百姓是不敢穿那么长的。这些都是文化故事,不说一说,以后我们死了,你们不知道。

严子陵在钓台上,反穿皮袍被找到了,汉光武叫他做官,怎么样他都不干。皇帝说,我们今天晚上两个睡一床,还是同学。所以睡到半夜,严子陵故意把腿放到皇帝肚子上,把他压住来睡。汉光武动都不敢动,表示我不摆皇帝架子,我们两个还是同学,你总要来帮忙我嘛,第二天还是不帮走了。

这是严子陵,历史上都说他高,到了清朝有人说他不高。有个读书人考功名,经过严子陵的钓台,就题了一首诗:

君为名利隐 吾为名利来

羞见先生面 夜半过钓台

你啊,为了逃名当隐士,我为考功名而来,因此我没有脸看见你,只好半夜溜过了你的钓台。袁子才(袁枚)在他的《随园诗话》上再三赞叹这首诗好。可是有人提出相反意见,认为严子陵一点都不值钱,这个隐士是假的,有一首诗说:

一袭羊袭便有心 虚名传诵到如今

当时若着蓑衣去 烟水茫茫何处寻

他说你把皮袍反过来穿,分明是告诉大家你在这里。历史上,大家都说你高明,是隐士,我看你沽名钓誉,故意宣扬。你如果真想当隐士,当时规规矩矩穿个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去找你呢?

有人引用陆放翁的诗,讲隐士哲学,他对于隐士思想推崇得很高。

志士栖山恨不深 人知已是负初心

不须更说严光辈 直自巢由错到今

真的有志做个高人隐士,不求功名富贵,应该是入山唯恐不深,不会在这个世俗中;还在这个十一层楼讲《庄子》,那都是为了赚钱,不是高士!像严子陵一样,让一般人知道是隐士,已经与开始的动机不符了,辜负最初的诚心。大家何必批评严子陵呢?从上古隐士巢父、许由,已经一直错到现在了。

我们引用了这么多的东西,就了解中国文化对隐士思想的推崇,极为高远。这是代表文化精神的一个招牌;甚至历史上已经出名的高士、隐士,都受文化思想的批评,这个民族思想是非常特殊的。所以我们要了解,道家思想形成了隐士学派;三千年来,二十六代的历史上,占了非常重要的位子。而他们在国家时势危急的时候出现,拨乱反正,救世救人。等到天下太平了,有许多连名都不留就走了,就是老子所说的,“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这是中国文化的另一面。我们青年同学研究中国文化,对于这个问题,应该密切注意。过去一百多年来,好像所有的著作,都没有提到这一方面,甚至于忽略,乃至说不了解。庄子所引用的这一段,隐士的理由何在,我们加了许多的闲话,做了一个说明。

真人的境界

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

上古时代,够得上称大宗师的,由出世的修养成就,做入世的事业,能够救世救人,这些是真正得道的人,称做真人。庄子说,这些人“其状义而不朋”,他们入世的作为,表现得非常讲义。这里不提“仁”字,只提一个“义”字,是爱人作用的发挥。儒家解释孟子的“义”,“义者宜也”是做人的中庸之道,恰得其份,恰到好处。

墨子解释的“义”,带一点侠气,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义也。天下存难,摩顶放踵而利天下,自己的生命牺牲,在所不惜;这是墨家对于义的思想看法,同道家相近。庄子这里所提的义,近于墨家思想,不是儒家的“宜”;譬如火起来了要救,赶快去挑水,水挑不够再去挑,万一挑累了就算了,听之天命,我总算尽了力。所以“古之真人,其状义”,表现出的作为,可以牺牲自我,利世而利人,为仁义而为之;“而不朋”,但是他不结党,没有党派,不营私,没有私人的感情,而是为天下的;不希望你来恭维我,也不希望有个老张老李说我很好。所以说,有为而无为,做了就是做了,所谓救人救世,牺牲自我,义所当然,应该做的事做完了,也不需要你知道。

“若不足而不承”,道家得道的人,处人处世永远不会自满,永远是谦虚。“若不足”,好像永远不够,自己总觉得不够。“而不承”,而不接受什么,不想什么东西厲于我的,只有自己拿出来。天下国家属于你的,我帮你弄好了,你好好去治理,我不要,功成名遂身退。道家在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说自己的圣德不够,你去搞就好了,永远是谦虛。

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

他说,做人的态度,看起来很有棱角,其实得道的人,内方外圆。虽然对人都很和蔼,无可无不可,他自己自有棱角,但是没有成见,不坚持自己的意思;天下人认为这样有利,他可以将就。所以“张乎其虛而不华也”,如老子所讲的,永远是虛怀若谷,像花一样地开开了,自己内在空空洞洞,没有东西,无主观、无成见,更没有虚华,不宣传,不炫耀。

邴邴乎其似喜乎!崔乎其不得已乎!

“邴邴乎其似喜乎!”面对人生是乐观的。“崔乎”也就是巍巍、高大的意思,“而不得已乎!”虽然崇高,站在最高的位置上,有最高的成就,但不是被欲望驱使而出来的,是为了天下的艰难痛苦,不得已而为之。

瀋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厉乎其似世乎!謷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悗乎忘其言也。

“滀乎进我色也”,就是对社会的贡献。“滀”是形容词,就是对社会贡献了一切。“进”就是贡献,有所奉献出来。“色也”,态度觉得很当然的,没有一点要人感谢的心态。“与乎止我德也”,与你共同做事,到了相当的时候,就退出了,停止了,这是德,因为不能再帮下去了。如果再帮下去,历史上有一句很了不起的话,就是功高震主,很多人因为不懂这个道理,最后都被杀头、抄家。本来是很好的,功劳太大,道德太高,学问太好,到某一个时候,赶快要溜,否则功高震主,下场就不好了。“与乎止我德也”,道家的人,到某一个阶段,他晓得该撤退了,就是恰到好处。天下事不能圆的,太圆满就要爆掉了,所以,功高就必须要退。

“厉乎其似世乎!”处世的态度很庄严,很慎重,态度做法一切都很严厉,表面上跟着一般世俗的走,但他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世俗的需要。道家有这样修养得道的人来处世,所有的条件都具备。“謷乎其未可制也”,“謷乎”等于傲慢,真正的傲慢,但是傲慢到什么程度呢?到看不出来那个程度;像是绝对的谦虚。谦虛傲慢之间到了天子不能臣,诸侯不能友的程度;所以永远不出来的,永远不担任任何名义的,“未可制也”,他不属于任何范围。“连乎其似好闭也”,虽然如此,他做人做事“连乎”,处处自己有个范围,表面上看起来很固执,“其似好闭也”,实际上不是固执,是为人处世的方法。一个人处世,如果自己没有范围,结果当然是不好。因此得道的人,自然懂得人生,懂得处世。

“悗乎忘其言也。”“悗乎”,形容他使大家都佩服敬仰,所以忘记了他所讲的理论,因为道理已经深入人生,个个都做到了。因此之故,道家的人不著书,也不立说。不过呢!庄子也写了那么多,老子也写了五千言。所以,后世的人就笑过,所谓忘言之道,本来自己不要说话的,等于佛所说的,不可说,不可说,看来似乎只有释迦牟尼佛高明一点,自己没有动手写过一个字,要写的都是学生徒弟们写的;老子跟庄子都逃不了责任。白居易有一首诗就笑老子:

言者不智智者默 此语我闻于老君

若说老君是智者 如何自著五千言

肯说话写文章的人,是笨人,言者不智,没有智慧,真的大智慧的人,不说话。这个话是老子说的,假使老子真的是大智慧,为什么还要写五千言《道德经》呢?

汉宣帝与丙吉

下面一段非常非常的重要,我们先提一个历史的经验与理论。中国历史上的光辉时代,汉朝的“文景之治”,汉文帝、景帝父子两人,在政治上最了不起;唐代是唐太宗“贞观之治”。宋、元、明,没有特别可提的。到了清朝可提的是所谓康雍乾圣世。从康熙到乾隆,父子孙三代之间,在历史上文治武功都了不起,值得钦佩。可是历史上这些时代,真正思想的指导是道家,尤其是老庄。所谓文景时代,好用黄老,文景的政治,是黄老思想所指导。

历史的经验,内容太多了,在此我们只提出纲要,但是由此纲要就引出来另一个大问题。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过程中,究竟是哪一家指导思想,使天下得太平,历史起光辉?这不是为了研究过去的历史,而是为了要展开二十一世纪的历史,这是一个承先启后的问题。青年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不是为了读《庄子》研究古书,古书何必研究呢?我们所谓温故而知新,是要启发未来的思想,那才是重要的。

其次我们提出来历史上一个关键之处,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先说汉朝有名的文景之治,在历史文化上,都认为政治思想的主题是黄老,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是八个字:“内用黄老,外示儒术。”黄老是放在口袋里用,外面招牌上挂的是孔孟的儒家思想。这八个字就是我们中国政治思想史,是历史上的大秘密。它的重点在哪里?前面说过,就是最后谥号的定评。历史上谥号“宣”的好皇帝,像周宣王、汉宣帝、唐宣宗、明宣宗等,没有几个耶!死后封号“宣帝”、“文帝”,都是了不起。当然不希望将来再有献帝,国家都献给人家。还有哀帝就太悲哀了,那都是值得哭的;有些短命死了,就叫殇帝。所以看了帝王的谥号,就明白那个时代,读历史要懂这个。

汉宣帝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出生在牢里,在艰难困苦的时候出生;把他培养到当皇帝的,是历史上一个了不起的人,就是后来当他宰相的丙吉。这个宰相,看起来很窝囊,牛喘气了,他去管,其他的事他都不大管;如果读历史不深入,会以为丙吉没有什么了不起。丙吉一辈子没有管过大事,好像没有作为,但他是最了不起的人。我经常说,一个汉朝的丙吉,一个五代时的冯道,都是菩萨中人;拿王安石的话来讲,都是佛的化身。

丙吉当廷尉(犹如现在法院审判长)的时候,发现汉武帝的曾孙刘询(汉宣帝),因为宫廷的复杂关系,宣帝的祖父太子刘据,被汉武帝逼死,母亲也坐牢自杀,当时他未满周岁。汉武帝曾下令,要把监狱里所有的犯人,不管老小通通杀光,结果丙吉反对;他报告监狱里有一个小孩,是皇帝的曾孙呢!虽然有些人犯了罪,也不应该这样杀!汉武帝同意不杀,丙吉这才雇了奶妈把汉宣帝带大。后来在外面流浪江湖,处境很可怜,所以他很懂民间的疾苦,因为他是吃苦出来的。

后来汉宣帝当了十一年皇帝,只晓得自己出生很苦,至于怎么活下来,他都不知道;而丙吉虽然在朝中做官,却一声不讲。我们青年同学要学学哦!施恩勿念,自己有那样的大恩于人,皇帝等于是他培养出来的,但他从没有表示过。等到后来,那个奶妈的事情被宣帝知道了,下令调查,才查出他的幼年是丙吉的安排照料。

过了五年,汉宣帝忍不住了,这样好的人,提上来当宰相。这个时候丙吉已经很老了,心想既然找我当宰相,那就宰相吧。另有一个副宰相,对丙吉不太满意,所以丙吉一路都不大管政治的事,副宰相既然想抓权,就让他抓权吧!他自己只是看牛为什么喘气啦!气候好不好啦!他只管管这个事。可是丙吉不是糊涂,他是第一等高明,太平盛世做人做到如此,才真正是庄子所谓的道家。所以讲丙吉这一段历史,不要只当故事听,是要我们学如何做人的,这是“滀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两句话的说明。

《大宗师》这一篇,所提出来内圣之学,说得道的人,才是所谓真人。真人的一切修养境界和成就,前面已经描述;后而接着就是一个得道的真人,内圣以后,是不是要入世起用?换句话说,得道以后是不是要修道?应该怎么修?修道就是道的用,也就是入世的关系。

是庄子 不是老子

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

庄子提出来这四点,我们先从得道以后的修道去了解。所谓“以刑为体”,“刑”就是政治上这个“治”,也就是管理。所以后世道家讲到修道的,如佛家的引用,若要长生必须先学死,这个死,就是杀的作用。为什么要长生先要学死呢?就是把心里的烦恼、杂念、胡思乱想等,通通杀光;这样一来,生命的本能才能恢复本来的长生不死。

关于心里面这些烦恼,怎么把它杀死掉呢?必须要自己来治理;每当一个思想、观念、烦恼起来的时候,自己要警觉到,这都是不好的,要把它去掉。道家后来有两句俗话,“未死先学死,有生即杀生”。一个人要想得长生的话,“未死先学死”,不是自己吃安眠药去死,而是心念一生起,就要把这个心念杀掉,那么自己生命心性的本体,就可以得到清明了。

所以杀掉自己心念的修法,就叫做刑,刑也就是杀的意思。所以,修道的人,管理自己非常严格,就像法律上的刑杀一样,去恶存善,去掉恶业,只保存善业。这是以刑为体,讲修道的作用。但是,专注在杀死自己的念头,还只是消极的,不够的;所以要“以礼为翼”。礼就是中国文化所讲《礼记》这个礼。

有关礼的道理,现在很难解释,包括的意义很多。譬如中国四书五经的这部《礼记》,包括《周礼》、《仪礼》、《礼记》这三部书。《周礼》等于我们中国几千年来,政治哲学的法典,一直到民国的大宪法,以及一些政治措施,都曾以《周礼》为根据。《仪礼》现在来讲,是社会的秩序,生活的艺术,生活的礼节等等,包含也很多。至于《礼记》呢!包含的内容非常多了,可以说中国诸子百家所有的思想学说,都是从《礼记》出来的。譬如《大学》、《中庸》,乃至我们现在最熟的《大同篇》,都是《礼记》里的,后人抽出来,另外编成一本专书。

如果要解释礼是什么,勉强的说,就是文化的精神。这个说法对不对呢?不一定对,但是也没有办法,只好用现在比较流通、漂亮的名词来讲。真正的礼是什么?古人的解释,礼就是道理,换句话说,它包括了一切文化的原则。以新的观念来讲,是哲学;这个哲学,不是西方的哲学,哲学也是借用的名词。那么礼是讲什么呢?是中国各代的政治哲学最高原则,是讲礼治,不用法治。礼治是注重文化的教育,全民的教育。礼不够的话,教育道德就不够,那时只好用法了,就是“以刑为体”。

“以礼为翼”,礼的真精神是自然的道德。光把自己管理得很严,以刑为体修养这个心性,也是不够的,必须要以礼为翼,了解礼的真精神。我们引用《礼记》开头第一篇的一句话“毋不敬,俨若思”,来说明礼的精神。这六个字,就没有办法处理,这是中国文化的根本,讲一个人的修养程度,到了随时随地没有杂念,没有妄念,没有乱想,也没有恶念,随时随地对自己身心都是严肃的,这种形态就是俨若思。看起来,这个人好像在那里想一件事情,但是他没有想,因为他在静止状态;这六个字就是后世所讲的,随时在入定的状态。人到了心境永远在定境上,在清静无为的境界中,那也根本不需管理自己了,不需像个刑法一样,去管理念头了。

所以说,光是以刑为体,还不够,必须要以礼为翼,以真正的定慧精神辅助自己;然后去处世。“以知为时”,这个知,就是智慧成就。所谓知,可以引用孔子在《易经》所讲的“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所以圣人之道,是知进退存亡,这个知是智慧。所以得道的人,应该具备了“以知为时”,随时随地晓得自处之道,什么时候该进一步,什么时候该退一步。“以德为循”,随时在道德的行为上,知道人生的方向,自己走一条正路。这四点,我们特别说明一下。

为什么要特别说明呢?其中有个关键点。大家都晓得,在中国文化史上,真正伟大光辉的时代,那些帝王的政治思想,都是道家的黄老之学,尤其注重老子。实际上,是以老子做招牌,真正用的是《庄子》;因为《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作。《庄子》等于儒家的《孟子》一样,老子则等于儒家的孔子。汉唐两代,所谓黄老的政治,实际上是以《庄子》为主的。

但是,我们看到后世的说法,尤其最近一百年来,有许多谈论中国政治思想的,所谓黄老之治,都以老子为根本。老子主张无为,因此认为那些辉煌朝代的帝王是无为之治。那么,什么才是无为?当皇帝什么都不管,那他管什么?大概只管吃饭。所以把无为解释成什么都不管,是很莫名其妙的话。

现在我们可以了解,所谓汉唐黄老之治的用法,就是《庄子》这一段的精华。所以说黄老之治,是道德的政治,这一点首先要了解。老子讲的我有三宝,佛家讲皈依佛法僧三宝,三宝的观念名词,是老子先提出来。哪三宝呢?“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做人做事,小之于个人,大之于天下国家,都一样。“曰慈”就是儒家所谓仁爱,这个很容易明白。“曰俭”,这个俭不是说省钱,包括节省钱,节省精神;一件事情的简单化,简单明了就把事办好,就是简的道理。“曰不敢为天下先”,不是说永远跟在人家后面,而是万事不要突出,要因势利导的意思。如果不知道因势利导的话,永远做不好事情。

譬如大水来了,没有办法挡住,你硬要挡这个水,会出更大的问题,一定要把水流疏导开了,然后顺这个水势一转,就把水灾解除;这就是因势利导。中间应用起来,方法当然很多,要能应用得很巧妙,就是太极拳原理,以四两拨千斤,也就是兵法上所讲的,以弱击强,以寡击众。这都是老子所讲的无为,由“不敢为天下先”这句话所引出来的道理。

像文景之治,实际上用的是什么呢?用的就是“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这四句话。所谓无为之道,是讲为人上者,作领导人的无为;而把国家大事,一切付之于法治,就是“以刑为体”。这是法治的精神,并不一定是讲法律!也就是现代所谓制度化的观念,将一切归之于制度。所以,上面的领导人,他在这个位罝,等于一个手指头,只要按到一个电钮,整个制度就跟着动了起来,所谓损力少,成事多,这就是无为的道理。

法家与法治

但是我们不要看到“刑”字,就认为完全归之于法治。首先要了解历史,在我们历史的经验上很多,完全信赖法治会天下大乱;如不重法治,天下也大乱;这就是应用之妙了,所以要配合上面这四句话。历史上如汉唐的鼎盛时代,真正的引用,就是《庄子》这一段东西,也包括了《庄子》后面《外篇》和《杂篇》所有的内容。

在我们的文化历史上,还有个东西需要了解的,就是法家的学问;法家的学问也出于道家。法家是非常残酷的,历史上记载,刑法太严格的法治,就变成一个残酷的时代。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由司马迁开始,把完全讲法治的人,另外归类,列入酷吏这个传记里;酷吏是专用法治的,他们非常之残酷。

看这些法家残酷的法治,有个问题就来了,法家怎么会出在道家呢?道家是讲道德、清静无为,讲慈悲的,为什么会发生如此严重的偏差呢?我们要知道,一个讲清静无为修道的人,一定非常注重道德;因为注重道德,对人对己的要求就非常严格。严格的结果,就是法治的精神。譬如佛家的戒律,我们学佛本来要解脱,一个学佛的人,自己性命也不管了,头发也剃了,衣服也换了,一切都放下不要了;本来还自在的一个人,结果出了家,反而觉得很不自在;为什么?因为必须要守戒律。

戒律是一个道德的规范,对自己要求的严格,管理的严格,于是就产生了法家的精神。所以说,法家,拿整个文化思想来讲,就是戒律;而且是对于整个社会全面的戒律;用之太过呢,就变成残酷了;用之恰当呢,法家就是治世最重要的规范。所以,庄子这里提出来,光“以刑为体”是不行的,还要“以礼为翼”。

由此我们再看儒家的两句话,孟子说得很彻底,“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光讲道德,劝人为善,那可以用于宗教,不能用之于政治;宗教就是这样,慈悲嘛!宗教家认为,宗教推行了,天下就可以太平,那是做不到的。只劝人为善,没有一个规范,属于很高的理想,实行起来不但做不到,还会搞得一塌糊涂。所以,必须要用法治作为辅导。如果光信赖法治,则“徒法不能以自行”,自己连路都走不通了,反而把自己困住。我们懂了儒家这两句话,再看《庄子》的“以刑为体,以礼为翼”,就明白了。所以儒家、法家也是相通的,下面庄子把这四点再加以引申。

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

我们不管个人的自修也好,或者国家的政治也好,为什么以刑为主呢?理由刚才说过了,现在讲他的做法。“以刑为体”不能过分,过分就成了酷吏的做法,“绰乎其杀也”。注意“绰”这个字,所谓“绰乎”,是很轻松自在,并不是严刑峻法。刑法过重,法令太严密,那就是严刑峻法,在我们的文化史上,素来认为那是错误的。严刑峻法,也不是法家的真正精神。“以礼为翼者”,是以文化的精神作辅翼,“所以行于世也”,足以永垂万世。

能出世 能入世

“以知为时者”,前面说过,以知为时是要知机,要知道进退存亡之时机。“不得已于事也”,事情到某一阶段,应该停止的时候,就要停止,是不得已只好这样做,也是不能不这样做。不得已有两个观念,一个观念,拿儒家来说,孔子想救世,明知道救不了的时代,他仍要去救,所以尽其一生去救;每个宗教家都是如此,这是不得已于事也,不能不那么做。另一个观念,知道事情没有办法做,只能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就是不得已于事也。所谓知,就是两方面的应用。

“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这个丘,不是指孔丘啊,是说这个地方堆起来像山丘一样。以道德为标准,依照道德的规范,“有足者”等于佛家讲的圆满,达到一个圆满的标准。而“至于丘也”,树立一个很高的,像山丘一样的标准。

上面我们费了很多时间解说,好像没有使大家清楚了解,重点是要了解后面这一句,所谓无为,修道的境界。怎么叫做修道?“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譬如我们学佛的人,又要守戒,又要修定,又要修慧,又要吃素,又要拜佛;其他的宗教徒,星期天又要去做礼拜,还要上街,吹个喇叭去传道,好像忙得不亦乐乎。实际上,修道人外表上看起来忙得很,“以刑为体,以礼为翼”;其实他内心什么事情都没有,很逍遥,很自在,一天到晚忙,可是像没有事一样。一般人认不清楚,“真以为勤行者也”,以为他这个人修道很努力啊!这个样子才叫做修道,这是只看外形。这一句话,就是庄子在这一篇这一段里的点题,一个真正修道的人,入世处世,当了皇帝的境界,日理万机,一天有一万件事那么忙,但心中无事,这就叫做无为之道。因为一切他都有一个制度,有个规范,已经弄好了。因此下面就接着说:

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这两句话,庄子的优美文字,说明什么呢?世界上的事情,只有正反两面,有爱好的一面,就有不喜欢的一面,没有办法全是好的。“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既然有爱好,有不爱好,两面各有一个偏见,有了偏见产生,一样一样就多了。庄子现在提出来,真正的所谓一,正反的两面,只有下面两个状况。

“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归纳起来这两种状况,前面在《人间世》讲过。“其一与天为徒”,庄子这里所谓讲天,是天道。这个天,不是代表宗教性的天,也不是自然科学的天,是与天道为徒。徒不是做徒弟,而是朋友,合在一起,跟天道相合。“其不一与人为徒”,另一个就是顺应人道的方式做法。

“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两样不能兼得,只有真得道了,人道是自然附带了,并不是人道做好了然后接近天道。这种得道的人,重点是了了生死,没有生死。我们人生最大的也是最后的问题,就是生死。一切宗教、哲学,甚至于科学,之所以发展,都是为了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至今还没有找到答案。现在庄子提出来,一个得道的真人,他的生死问题已经不存在了,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我们讲过很多次了,生死问题是人类根本问题,没有人不怀疑它,没有人不怕它,尤其人越老越怕这个问题;已经来日无多了,不晓得死了到哪里去。如果有旅馆可订嘛,也可以预订一个,可是不知道在哪里!这是很麻烦的事。所以人类东西方的文化,通通在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我们中国老祖宗,在几千年前,已经把这个问题否定了。可是人很难了解,不容易相信,如果能相信的话,就得道了,了了生死。

那就是说,“死生”是“命也”。大家不要搞错了,这个命不是算命那个命。生跟死,是生命本源本来存在的两头现象;看起来有生有死,其实我们本有的生命,并没有死亡,也没有生出来过。“其有夜旦之常,天也。”譬如我们看这个虛空,头顶上这个自然界科学的天,夜里,这个天是黑的,天亮了仍然是这个天,所以黑夜与天明对虚空没有妨碍,而是一个自然的现象。“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人对生死作不了主,也无法控制生死,这个不是本命的问题。“皆物之情也”,这个身体也就是物质;被外界物质所困扰,就引起我们心理上情绪的变化,所以觉得生死非常可怕,其实没有什么可怕。

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

所以得了道的人,了了生死,不被物情所困,物理世界的环境,同生理的作用,引不起他情绪的变化,永远在清净中;所以他“以天为父”,他始终在天道这个境界。“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因为他的心理始终在得道的境界上,这个身体呢?“犹爱之”,不是去爱身体,是身体跟随这个道业,变好了,“而况其卓乎!”因此,得道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有卓然而独立的精神,超出于常情物理以外。

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

可是一般人不知道,不认识自己生命的根本,“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有君”就是有一个主宰。一般人都认为这个生命以外,另有个主宰的,“为愈乎己”,比我们人高明。所以宗教家就把这个高明的东西,叫做上帝,天帝,或者是佛,或者是神;好像有一个超人的力量存在。“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但是啊,不管你认为是否有一个东西存在,而身体还是死了,与这个是没有关系的;因为另外有一个生命存在。这两句话,可以说是对一般宗教信仰的结论。

我们常常讲笑话,但也是真理,就是从另外一面看宗教;所有的宗教有一个共同的外形,好像都在劝人不要怕死,我那里开了招待所,观光饭店,你现在先买票,将来死了以后到我那里来,我好好招待。譬如极乐世界啦!天堂啦!各有各的一个地方,而且每个地方都登了很大的广告,都在拉生意。也就是说,你不要怕死,快一点死,好好的死,死了到我那里来。这是宗教,所有的宗教都是管死的一面,只有中国文化不谈这个,尤其三代以上,没有现在后世的宗教形态。中国文化不站在死的一面看,站在死的一面看是夕阳西下,风雨凄凄,旅馆也找不到,雨伞又破了,雨衣抵不住,那个时候,身上一毛钱也没有,馒头也没有买,实在很悲惨。所以看天地是灰色的,看人生是悲哀透顶。《史记·伍子胥传》有一句话:“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到那个时候,真的是什么希望都没有了。所以,宗教始终站在殡仪馆门口看,天天都看到抬进抬出。我们中国文化素来不在那里看,而是在妇产科门口,永远看到新生的,哇一个了,哇又一个了,生生不已。

所以,中国文化不谈宗教,无论道家、儒家,尤其是《易经》,都是面对早晨太阳方向看日出,光明普照大地,很高兴。你说死了痛苦吗?太阳落下去了很悲哀,他说,不要紧,睡一觉明天又出来了。所以,它看死没有什么关系,回去睡觉嘛!你总要睡觉的。活着像唱戏一样,你已经唱了几十年,总要下台一鞠躬嘛!这个台总要给别人上来唱一下吧!这是中国文化的不同之处。

可是一般人道理没有看通,只被生命两头现象拉起走了,总认为,生死以外有个作主的,这是有宗教信仰的人所要找的。庄子说“而身犹死之”,那个作主的有什么用!作主的那个主宰本身,会不会死亡呢?等于我们不要问主宰的本身会不会死亡,只要问上帝由哪里来,如果上帝是妈妈生的,上帝的外婆又是谁呢?所以他说“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你研究生死之间,要找出什么是真实的,就很难了;要得到了那个真实的道才行,也就是真人的成就。

忠奸共处

前面讲历史上丙吉和汉宣帝的故事,丙吉问牛,大家都知道的,也是一个蛮长的故事。这几天电视在演《大汉天威》,受了电视的影响,刚才吃饭的时候,有个同学也提到汉武帝,讨论到汉武帝的为人。汉武帝旁边有一位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大臣,就是憨直的汲黯。这位同学问我,汲黯是道家还是儒家?汲黯当然是道家。一般后世认为道家的人很圆滑,马马虎虎,那是错误的观念,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汉代许多道家的人士非常严肃,就是刚才讲的“以刑为体”的道理。

汉武帝这个人,当然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好坏暂时我们不评论他。他也很聪明,但是后来有一个毛病;大凡历史上当帝王的,依我个人的研究,除了三代圣王以外,那个位子大概有神经病的传染因素,如果没有老庄孔孟之道的内养道德,在那个位子上坐久了会昏头的,会发生许多问题,那个位子很不好坐啊!

讲一个现代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大陆当年北平的皇宫,我小时候听到我一个老辈人说,民国以来,推翻了清朝,他这个前清的举人到了北京,皇宫正好开放可以进去游览。看到那个皇帝的位子,他硬跑上去坐一下过过瘾!结果在那里一坐啊,很怪,头会发昏的;所以,皇帝那个位子,是很难坐的。我现在想,皇帝的位子不会使人头昏的,头昏是自己的问题。我们看历史上的帝王,凡是政治清明的时代,领导人都来自民间,都从低层的社会过来的,所以他当了帝王以后,非常懂事。太平久了,皇帝的儿子孙子继位,这种的皇帝,我有个特别创作名称,叫做职业皇帝。好像一般历史学家没有用过的,我本来想去申请专利的,可是标准局又不准(众笑〉!

这种天生来当皇帝的人,都是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生下来就在宫廷里头生活,外面草地是什么样子都搞不清楚!什么是窝窝头、小米稀饭,大概是看过啦。他们长于妇人之手,除了宫女照应以外,就是在那些不男不女的太监里头长大的。所以,在三千年的历史中,这些职业皇帝,选不出三个了不起的,都是昏头的;好在他们都活不长,职业皇帝最多三十几岁,搞个几年就下去了。所以啊,上天有好生之德,叫他们早一点睡觉。至于汉武帝这个人,他一半一半,一半是职业皇帝,一半是民间。汉武帝本身也曾经在民间吃过苦头的,可是他当了皇帝以后,仍会受奸人的挑拨;像汉武帝这样精明的,为什么会受奸人的挑拨呢?

所以我常常给同学们讲笑话,我说你们要知道哦,历史上的奸臣都是非常可爱的,假使我当了皇帝,算不定也会吃这一包药。我们看京戏那个奸臣,像曹操、秦桧摆一个方的脸孔,肩膀那么端起来。中国的京戏,别有一套学问,它是象征的,曹操脸上是白的,表示白面书生,非常清秀漂亮。京戏里头有两个是白脸的,一个是天上的神仙,面如白玉,一个就是奸臣的脸也白,表示是绝顶聪明的读书人。为什么曹操、秦桧这些奸臣一出来,肩膀都是那么端起来呢?表示这个人用脑筋,就是光在办公桌上想,想得头都缩进去了,肩膀自然端了起来。

奸臣是很可爱的,奸臣不会讲话那么差劲,他要想害一个人时,一定先捧这个人,捧得非常好。他会先在皇帝面前说,某人真好耶,好得不得了,偶然一点小毛病没有关系,慢慢东一下,西一下,就会把人给害掉。汉武帝就中了这种箭,逼得太子好像造反,其实是自卫,结果这些太监奸臣们讲,太子果然造反;这时汉武帝正在生病,就气得要抓人来杀,太子只好带着妃子逃出去,后来逼得自杀,几个妃子也都自杀了。这个案子后来平了以后,与太子有关的,乃至太子的孩子都抓进去坐牢。汉宣帝是汉武帝的曾孙,他的母亲生了他以后自杀了,他只有一岁大,就住在牢里头。

历史上的记载,当时外面有流言报告给汉武帝,说长安的监狱里有天子之气;古人这种学问叫做望气,像看风水,看人的气,就会判断。汉武帝那个时候,年纪也大了,而且心里有点明白是上了当,但是发作不出来,所以脾气非常不好。他就下命令,把长安监狱这些犯人统统杀了,幸亏丙吉力争,汉武帝这才不杀,而且大赦天下罪犯。既然自己的曾孙也在牢里,为什么不赶快去抱回来啊?大概皇帝儿孙多得很,这个小孙子也不在乎;再说武帝年纪大了,所以没有再处理这件事。

再说汉宣帝

所谓文景之治的阶段,直到后来,都是流行道家老庄的学说,丙吉这个人素来道德很高,修道的人很仁慈,他觉得汉武帝的曾孙子可怜,没有人管,一个孤零零的孤儿需要喂奶。他自己掏腰包请奶妈喂这个小孩,总算把这个小孩慢慢带大。皇帝虽然也曾下诏要他认祖归宗,后来由宫廷边舍主管张贺收养,但也没有管他,还是丙吉托他特别照应这个孩子,读书生活这些钱,都是丙吉出的,这就是他的仁慈心。

张贺看到这个孩子,到底是龙种,相貌不同,将来有一天算不定不当皇帝也封王。等到那一天,他的兄弟们想起来,那是自己的血统,照古代的家庭制度,要把孩子找回去封王!封王也不得了,比现在省主席还要大得多;皇帝叫万岁,封一个王虽然没有九千岁,也有八千岁的样子,那还是不得了的。张贺就跟一个名叫许广汉的讲,我看你干脆烧冷灶,把女儿嫁给他,我愿意拿钱为他做聘金。许广汉是曾犯罪受过腐刑的人,在牢里很规矩成绩好,后来做牢里的小主管。

许广汉回去给太太讲,太太不答应,说我们家里已经倒霉了,不管如何他总是个罪犯。许广汉说,人家罪犯同我们家不同啊,人家是龙种啊,皇帝的后裔,总算把太太说服了,所以就把女儿嫁给他了。那时汉宣帝才十几岁,两夫妻也很可怜。后来他在民间东逛西逛,所谓下流社会啊,动刀动枪的,他都看过经历过;地方官的贪污,不好的,好的,他也看得很清楚;不过他也很自爱,没有乱来。至于自己的身世已经搞不清楚,跟太太两个人感情很好,太太后来是有名的许皇后;他们的儿子,就是后来的汉元帝,也是在艰难困苦中出生的。

等到后来朝廷里头出问题了,考虑在刘邦的后代中,哪个当皇帝比较好。当时整个国家权力操纵在霍光手里,丙吉向霍光提议,刘家的后代只有这个汉宣帝懂事,在外面受过艰难,所以就把宣帝找来当了皇帝。他年纪轻轻当皇帝,战战兢兢,政治很清明,头脑很清楚,因为民间的疾苦,他都很了解。

霍光捧了这个皇帝出来以后,权力更大;他本身是很好,他的太太却是有名的泼妇,而霍光本人又最怕太太。这个太太说,皇帝你捧出来的,把我们女儿嫁给他作皇后;霍光说不行,他年轻在外面流浪的时候,已经有了皇后。所以文学上有一个典故“故剑难求”,就是汉宣帝的故事。当时汉宣帝当了皇帝,皇后还没有接进来,一般大臣都认为,皇后还没有选,每个人家里都有女儿,都有当国丈的希望,都打起主意来了,尤其霍光家里。

这时左右探听汉宣帝的意思,汉宣帝告诉旁边的人说,哪个人把我的故剑找回来,我就很感激了。汉宣帝为什么这样讲呢?他干脆讲,把我那个老婆找来当皇后就好了嘛!我们读历史要懂,刚刚接位的皇帝,旁边那些权政力量都大得很耶,政治环境还没有太清楚,不敢讲话,这就是他的高明了。像现在这些读到博士二十七八岁了,都不懂事。你看人家,二十来岁,他就会讲话,他不正面答复这个问题,只说我有把故剑,哪个人能帮我,把我落难时的那一把剑找回来才好。霍光一听就懂了,他还是要他原来的老婆。聪明就是聪明,像我们这些人,还真的去买一千伍百块钱一把剑给他,那只好拿剑把你砍了。人家讲一个故剑要求,霍光马上就懂了,所以这些大臣,赶快把他太太找来立了皇后。

霍光的太太一听,这不行,当然要我们的女儿当皇后,而且许氏是一个牢徒的女儿,做了我们国家的皇后,我们还要跪下来拜她,那算什么!一定要我们女儿嫁给他。所以霍光太太想办法把许皇后毒死了,临死的时候很痛苦,皇帝也怀疑皇后是被毒死的。若干年后,汉宣帝一直怀念,这是患难夫妻的可贵;后来发现是霍光的太太干的,这时霍光已死,宣帝气极了,把霍光的后代都杀了。

再说丙吉

再说宣帝当了皇帝以后,丙吉也没有什么太得志,不过总是在中央政府做事。丙吉的一生,所谓无赫赫之功,没有特别的成绩,也没有坏处;在那么高明的领导之下,天下太平,所以不须特别表现,也不须特别的忠臣了嘛。所以他也很平凡的,就是照阶级升进,最后也就升到皇帝旁边去啦!不过汉宣帝对他特别好,但是最早并不知道自己这条命是丙吉救回来的,也不知道从小是丙吉花钱给他请奶妈带大的,他只知道自己很惨,丙吉也从没有讲过。

历史上所讲的丙吉,“一生不念恩”,帮忙人家,有大恩于人,自己一辈子不讲。他不是忍着不讲,而是他那个道德修养,心中无所谓无记挂,这就是丙吉。再从历史故事来讲丙吉,因为领导人汉宣帝很高明,所以丙吉一生看起来都很平凡。不过汉宣帝对于自己患难时生的这个孩子,并不满意,觉得儿子太老实了;虽然道德不错,但是气魄不够,所以几次也想把这个太子废掉。只因为看到太子就想起许皇后,患难夫妻,又死得不明不白,心中难过,所以不肯换,后来就是汉元帝。

再说丙吉在宣帝幼儿时,为他请过几个奶妈,有个奶妈的丈夫,大概是乡下的流氓,就逼这个奶妈,到京城把事情闹出来,结果被抓,叫她拿证据出来,才供出一切是丙吉的安排。丙吉看到这个女人就骂,你还有脸来见我!真有功劳是前面两个奶妈,可惜她们都已经死了。丙吉在这个时候才讲出来,汉宣帝知道了,叫人把那个奶妈送到宫里来,另外跟她谈,这个奶妈就告诉他,丙吉的话不错,开始请过几个人,后来请到我,我是被他开除了的,都讲了老实话。汉宣帝处理得很好,没有封官,也没有封侯,国家的官位不可以拿来做私情,所以给她很多的钱,很多的礼物。但他对于丙吉没有表示,丙吉也没有再提这个事;这就是我们应该效法的丙吉为人的风范。

大概隔了五年的光景,汉宣帝其实也在看丙吉究竟怎么样。丙吉年纪比汉宣帝要大个几十岁,已经是老臣了,但是看到皇帝,还是要下跪的,所以后来汉宣帝就请他做宰相。在那个时代,宰相差不多是副皇帝,当时有正副两个宰相,另外一个副宰相是萧望之,才智很高,比较精明,他看丙吉这个老头子,老老实实的,也不大管他,就自己都作主了。这个丙吉呢,晓得这位副宰相很爱作主,反正国家政治也不错,皇帝也不错,他乐得不管,大问题他才注意。

历史上所谓丙吉问牛,就是说有一天,他去中央开会,车子走到街上,看见有人打架,死了人,躺在马路上,他不理叫车子继续走。遇到有老百姓牵一头牛,夏天很热,那条牛走得喘气,牛的口水白沬都流出来了。丙吉就问牵牛的人,多少时间没有下雨了?因为不下雨,天气太热了,水牛无法在水里滚,所以受不了而喘气。丙吉就估计当年农作物收成有问题了;这是国家大事,粮食第一,尤其在农业社会,所以历史上叫做丙吉问牛。实际上,他由牛的情形判断到气象,由气象联想到全国哪个地方下过雨,哪个地方没有下过雨,所有粮食的收成,都关系国家老百姓的命运。

有人就问他,为什么看到街上人死不问?他说,这个打架死人的事,由县长去管,那是他们的事,我的职务是国家的大政。问牛燮理阴阳,这个阴阳意思多得很,那是国家的大事,我怎么不问!所以丙吉问牛是这个道理。一方面也可以说,丙吉深知大体,一个宰相管理国家的大政,小事各有专管的人员去管,二方面,他的副宰相非常爱管事,何必两个人争权呢?这就是丙吉问牛高明之处。他年纪也大了,坐在那个位子也蛮好的,只要把他培养出来的皇帝位子看牢,不要歪了,不要给别人坐了去,就够了嘛。这是讲丙吉一生的长处,尤其是对他培养出来皇帝,一生不念恩,这个是做人最难的地方。

宋朝有个宰相吕端,与丙吉有相似之处。有一副对联说,“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诸葛亮一生没有别的长处,就是小心谨慎,一个人如果聪明绝顶,但对小事能够马虎假装糊涂,才是第一流的聪明人。像宋朝的吕端当宰相,他哪里是真糊涂啊!大事绝对的不糊涂,小事就马虎过去。那个时候天下太平,他乐得如此,做一个太平宰相。

丙吉的做法也是这个样子,所以丙吉个人的道德,与他的长处,应该很多。但是进一步的研究,历史上对于丙吉的好处写得并不多,可见这个人道德更高,看不出来他的道德好,给人的印象始终是很平凡的一个人。不像社会上那些塑造道德的人,说某人也是他帮忙的,报纸经常登载他捐了多少钱,哪个地方做了多少好事等等;这种人,要给他打个三折两扣才行。丙吉没有这样,一生只看到他平平凡凡,只看到他问牛讲几句话,其他没有事;所以他的道德之高,是非常值得我们青年效法的。

法家与道家共治

前面提到汉宣帝与丙吉之间的故事,为什么在这一段又提出来?因为那个故事还有一个尾巴没说,就是说汉宣帝的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汉元帝,他喜欢研究儒家的思想学问,所以对父亲汉宣帝的政治做法有意见。他对父亲表示,认为国家管理得太严肃了一点,能不能放宽一些,多用一般儒家讲仁义道德的读书人,那么就会好一点。汉宣帝听了大发脾气,但是他这一顿脾气,可以说把历史有名帝王政治做法的秘密,都揭穿了。他答复他的儿子说,汉家自有章法,王霸杂用,王道与霸道互用;就是法家、道家杂用,互相为用,绝不能偏向于哪一家的思想,否则天下事就走不通了。你这么不懂事,将来怎么能治理国家呢!

古代帝王制度,在家族的立场是父子,在公事的立场是君臣;父子也是君臣,夫妻也是君臣,那是很严重的。所以汉宣帝非常不高兴,看到儿子出去就皱眉头说,将来汉家天下在他手里就会下去了。这个话固然也不错啦!所谓中国的文化思想,儒家拼命讲王道,就是我们提到过《孟子》的话:“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偏向任何一面都走不通的。实际上,历代的帝王所用的秘決,大原则大政治,就是《庄子》这一段,“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

所以讲中国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的,这个就是关键;这些秘密帝王们尽管用,可用不可讲,讲了就不能当帝王,只能当教书匠了。如果你们学会了这个秘诀,想当了不起的人,或者当一个老板,也是可以用不能讲,这一点特别说明一下。

现在《大宗师》里,公然提出这一节;我们上次提到过两方面作用,个人的修养道德,处人做事也都是这个原则。之所谓大宗师者,可以出世,也可以入世;不限于出世,也不限于入世,唯有得道的人,能够做到这样。等于我们刚才跟这位朋友来讨论《庄子》的游于羿之彀中一样,唯有这样的人才可以入世,因为他身入世而心解脱,心是出世了。

由这个道理,我们讲到人这个生命,如果不得道,自己做不了主宰,被外在的环境,物理世界,以及自己身体所支配,当然就不能支配自己的生命;只有得道的人能够支配自己的生命,也才有资格入世,立大功,成大业。不过成功以后,也都是老子的路线,“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所以一切的成功不必在我,帮助别人成功以后,自己偷偷地溜走了,这就是老子的原则,也是自然的法则。

话说人的一生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这几句话,是几千年来文学上常用的,以后提到这种情形就晓得出在《庄子》。“泉涸”,池子里泉水干了,鱼没有水就跳到陆地上来,结果一堆鱼碰在一起,“相岣以湿,相濡以沬”,口里都出白沫水泡,彼此以水沫维持一点点残命,不然没有水,鱼就死了。你说鱼愿意这样吗?鱼绝对不想这样!

譬如我们金鱼缸里养鱼,现在养鱼很流行,还有电的设备,把水喷动,但是如果我们是鱼的话,宁可在江河里生活,绝不愿意在鱼缸里养着;所以下面一句话,不如“相忘于江湖”。鱼情愿在江海里自由自在,那是它本身生命的天地,靠人家的滋养,永远是靠不住。“相忘于江湖”这一句,我们后人常常引用,在江湖里头怎么相忘呢?忘记了有江有湖,忘记了有外力的管束,不受任何人的干扰。像我们的人生,所有的人都是离了水的鱼,都是靠一点口水来滋养生命;只有真得道的人,才是江湖里的鱼,才是“相忘于江湖”。接着,庄子再说到人生社会。

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人世间都恭维善人,讨厌坏人。历史上尧舜当然是贤圣的明君,是善人;桀纣当然是历史上的坏皇帝。过去的习惯,像我们小时的成语是“助桀为虐”,这几十年变成了“助纣为虐”,我总是不习惯,管他呢!桀也好,纣也好,我们研究《庄子》的人,要相忘于江湖,没有关系,反正懂了那个意思就好了。

庄子说与其恭维尧舜,又批评夏桀,还不如化掉是非善恶。是非太明并不是好事,善恶太分明,学问太好,知识太渊博,都是自找麻烦,人生是非常痛苦的,“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善也不做,恶也不做。当然你说善不做,那就做恶吧!既然善都不做了,当然更不做恶,而是善恶两忘而化其道。人生能够把是非善恶毁誉化掉,自己就可以相忘于江湖,相忘于天地,连生死都可以相忘了。

夫大块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这句话就是庄子对于生死所参透的道理。这里有一个大问题,我们几次讲到佛家、道家的思想,威胁人的重要问题,就是生死问题。其他的宗教想尽办法来解决生死问题,只有中国文化的儒家、道家不解决生死问题;它以不解决为解决,等于禅宗讲的,无门为法门。换句话说,你为什么要讨厌活着呢?有些人为什么去自杀?死了以后究竟好不好?死了以后,如果觉得比现在还麻烦,那时后悔来不及了。同时也可以讲,何必要怕死呢?如果真到死的时候,很自然地就走嘛!因为我们现在怕死,是怕死了以后比现在差;万一比现在好,那不是会后悔现在的笨吗?这两个问题,庄子两边都讲透了。

现在讲“大块载我以形”,大块是庄子提出来的名称,大块就叫做宇宙,再明显讲,就是这个地球,这个天地;天地给我一个形体,给我一个人形。但是这个天地很公平,给你一个生命,“劳我以生”,这个字用得非常好,给你生命就要你忙忙碌碌,不忙忙碌碌的话,不叫生命。不但人如此,任何蚂蚁蚊虫等,都要忙忙碌碌过一辈子;所以在中国文学里头,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劳生”,就是出在这里。

“大块载我以形”,这个土地对我们的恩惠非常好,没有办法还报,所以老子叫我们效法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就是效。人为什么效法天地?你看大地生长了万物,它只有付出,一点也不求报酬,我们还给它的是什么呢?最脏的都还给它,它也不生气,最后人们死了,一堆臭水、臭骨头,还要埋在土地里头,它也照样地收回去。所以人的道德修养,要效法天地那么伟大,只有付出,没有收回,这就是道。

“大块载我以形”,就是形容这个土地,那些汽车呀,飞机呀,高速公路,钢筋水泥的大桥,一切的一切,土地都照样负担着,一点也都不埋怨。但是天地很公平,“劳我以生”,让我们一生劳劳苦苦:“佚我以老”,老年是应该的,人有生就有老,老是给人休息耶!人不老就不肯休息。不过有些人同我们一样,老了还不肯休息,那是不合于这个原则啦!“息我以死”,就是给你一个长假,完全退休。生老病死是生命的阶段,在老庄的道家是顺其自然,至于后世修神仙的道家就不然了,他们是要跳出这个生老病死的范围。老庄的道家顺其自然,生命活到一个阶段,很自然地死了回去休息;所以啊,氧气什么都不要麻烦,要死就早一点休息,没有什么。

下面重要的结论。“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一个人真认清了自己生命的价值,认清了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方向,生命活着的方式,才知道应该怎么样活着,这是一个大学问。所以说,善于生活的,才善于死亡,才知道如何面对死亡。

老庄的道家思想,并不代表老庄以后的道家,或孔孟的思想。春秋战国的时候,儒道是一家的,没有分;秦汉以后,儒家道家法家等等,都分家了。中国文化过去本来是一套的,所以我们看到孔子同样谈到了生死问题。当子路提出这个生死问题时,孔子讲“未知生,焉知死”。他说,你活着都不懂怎么活,还问死后到哪里去!孔子不是不懂,只是不答复他。这个道理也就是“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换句话说,看到文字很简单,他把所有人类都骂了,没有一个人活着的时候,能认清楚自己的人生;也可以说,我们是莫名其妙地活着。那只像佛家的解释,靠着因缘,闯到哪里活到哪里,自己做不了主。真能善我生者,就是得道的人,自己能够做主了,也能善吾死也。

因此他又提出一个比喻,庄子把比喻叫做寓言。在《杂篇》里头也有一篇名叫《寓言》的。我们先提一下庄子所说的寓言,也就是印度因明所讲的“喻”。比喻是有意义的,不是没有意义,所以寓言这个“寓”,是庄子先提的名称,距离我们现在两千多年了。可是等到外国文化一来,那些神怪虚幻小说翻译过来,就有一本《伊索寓言》;后世年轻的同学们,因为儿童的时候读过那些寓言小说,所以一听到寓言,认为都是谎话,认为乱吹才叫做寓言。结果看到庄子的话,庄子自己也说嘛,他的都是寓言,所以以为庄子都是放狗屁,乱说,这是观念上的错误。因为当时翻译只是借用寓言这个名词。

寓言就是比喻,所谓因明(逻辑〉的宗、因、喻,是由一个前题主旨,引申理由,最后讲不清楚,只好用个比喻说明;所以《庄子》里面处处是比喻,用比喻说明一个道理。下面有我们文学上惯用的、常用的、最好的东西。

庄子的比喻

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这个“藏”字是什么意思?借用一个名称来讲,就是贪欲、贪心。也就是佛学所讲的执著,抓得很牢;人的生命当中,一切都想抓得很牢,其实永远不可能。因为人要把握牢,“藏舟于壑”,怕船被风浪吹坏了,就把这个船抬起来藏到山谷里。“藏山于泽”,把山藏在哪里?只好藏在海洋里!泽就代表了海洋,“谓之固矣”;以我们人的观念看起来,这是牢固得很,这样就太可靠了。把船藏到山里,把山摆到太平洋里,这还有什么问题!他说,自己认为藏得很好,可是不知道“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半夜三更,有个气力很大的人,把太平洋同这个山都背走了。

所以有人说,庄子早懂得这个地球在转动,现在我们也都晓得地球是转动的圆形,古人也都知道。民国初年,西方文化一来,很多人骂自己中国文化,说天圆地方,根本就是错的;孔子的学生著《大学》的曾子,有一本书叫《曾子》,这本书现在还流传,提到天是圆的。后来所讲的天圆地方,并不是讲地球是个方块的啊,而是说地是有方位的。所以我们看旧书的时候,不要把自己的文化搞错了。

由此可以了解庄子所说的,半夜还有人把山海背走,其实那是转动!“昧者不知也”,可是一般人不晓得,以为自己坐在地球上很稳当,没有动。我们现在坐着也觉得很稳当,实际上地球在转动,如果懂得地球物理的,算不定这样坐着,还是倒转来坐着的。为什么不掉下来呢?因为有地心吸力。可是古代人们不知道这个道理;不过庄子知道,就是“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遁。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

我们要藏大大小小的东西,都想找到恰当的地方藏好,“犹有所遁”,“遁”就是跑掉的“遁”。天下事真藏得好吗?真能把握得牢吗?不可能!愈藏得好,愈把握得牢,愈靠不住。所以我们这些老人的朋友们,我昨天才讲一个朋友,你那个小孩被你爱得要死,你愈爱愈糟糕,爱的教育要有方法,爱得太过分,这个孩子被你害了。愈想爱得牢嘛,愈跑得快,天下事都是如此;“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遁”,又逃掉了。那么要怎么样藏呢?真想要藏得好,看下面庄子怎么说。

“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藏在什么地方最好?就藏在本位上;把天下藏在天下,这就没有一点问题了。一杯水藏在哪里?最好倒在水里,这样藏最好,就是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那就永远逃不掉了。“是恒物之大情也”,也就是物理自然的道理;所以叫人一切归之于自然,还到本位去,该如何便如何。如果想用私心,用个人的小观念,企图把它抓住,结果就愈抓愈抓不住了。

像庄子这些文章,一两千年来的诗同歌赋文章常常用到。不过古人写文章,不会把整句全用上去,那样就叫做文抄公了。可是千古文章一大抄,都是抄,不过抄的技术要高明才好。像这一段,有人写文章只要提藏山啊,所藏啊,几个字,就把庄子这一段的精神显出来了。所以我们看后世的文章、诗词歌赋等等,有许多好东西,都出在《庄子》里头。

郭象解释人生变化

下面我们再看郭象对“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这两段的注解:

夫无力之力,莫大于变化者也。故乃揭天地以趋新,负山岳以舍故。故不暂停,忽已涉新,则天地万物,无时而不移也。世皆新矣,而目以为故;舟日易矣,而视之若旧;山日更矣,而视之若前。今交一臂而失之,皆在冥中去矣。故向者之我,非复今我也,我与今俱往,岂常守故哉!而世莫之觉,谓今之所遇可系而在,岂不昧哉!

“夫无力之力,莫大于变化者也。”宇宙天地间最有力量的是什么?在宗教家说是上帝,是神,或者是佛;中国文化不谈这一套,而把这些名称叫做造化,是物理性的,没有宗教外衣。这个造化,也叫做变化;后来算命批八字,也叫做造化。我的命运不好啊,造化不好啊,也是这个。造化就是生命主宰的意思,这里头是变化,是“无力之力”。你看他好像没有力量,但对于万物,对于一切众生有主宰的力量;“莫大于变化”,这就是宇宙这个功能,这个造化的功能。

造化这个东西,宇宙的生命,“揭天地以趋新”,宇宙中间的万物,每天都有变化,所以苟日新,日日新,每一天都不同,不同就叫做新。谁在主宰呢?就是这个功能;“负山岳以舍故”,宇宙等于说背着这个地球,地球又天天在转动,昨天箭似的过去了,永远不断地向前,不断地过去。“故不暂停”,没有一秒钟停止。

“忽已涉新,则天地万物无时而不移也”,“忽已”,忽然之间,不知不觉之间,“涉新”,天地万物随时随地有新的变化,道家叫这个情形为变化,佛家的名称叫“无常”,不永恒,不断在变化。“世皆新矣,而目以为故”,世界上,时间与物理世界,随时向前趋新,只是我们人的知识不够,认识不够,“而目以为故”,眼睛看到今天的台北还是昨天的台北。其实今天的台北已经不是昨天的台北,明天的台北又不是今天的台北,一切都随时在变。

“舟口易矣,而视之若旧”,庄子前面提到船,这个比方非常妙,郭象也拿这个作比方。我们生命活在这个地球上,等于坐在一只船上。船每日也在变旧,看起来仍然像以前一样。“山日更矣,而视之若前”,我们看到前面的这个山,天天都是这个山。唐人的诗:“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其实啊,今天的敬亭山已经不是昨天的敬亭山,山天天在变,“而视之若前”,可是我们人没有得道,不知道,所以看起来还是从前那个山一样。

“今交一臂而失之,皆在冥中去矣。”“交一臂”前面已经解释过的,孔子告诉颜回说交臂失之,两个人对面走在相遇处,两个臂膀擦碰一下,你过来,我过去,就过去了。一切过去的事情就过去了,过去了永远不会回来,永远就是过去。“皆在冥中去矣”,都在冥冥之中,不知不觉中,生命就那么变过去了。

“故向者之我,非复今我也”,所以我们要了解,我们这个生命,昨天的我,不是今天的我,本来身体上的新陈代谢,随时变更。“我与今俱往,岂常守故哉!”我今天这个生命,同今天的时间,过一秒钟,就都过去了,“俱往”矣!“岂常守故哉”,岂能永远守在这里不动!不可能的。

“而世莫之觉,谓今之所遇可系而在,岂不昧哉!”世界上的人,对于这个道理,永远不了解,看不通,总要把今天的成就抓得牢牢的,希望有成果,又要牢牢把握住这个成果,其实哪里做得到呢!“岂不昧哉”,多笨,多笨啊!

这是郭象的注解,千古以来注解《庄子》第一名,文字很美,而旦比《庄子》更容易懂,因为跟后代接近一点。“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遁”,郭象的注解认为:

不知与化为体,而思藏之使不化,则虽至深至固,各得其所宜,而无以禁其日变也。故夫藏而有之者,不能止其遁也,无藏而任化者,变不能变也。

“不知与化为体,而思藏之使不化”,我们因为不晓得造化随时在变,而想把一切永远把握得牢牢的,不让它变去,所以,想永远年轻,想永远保住得来的钱。

我的经济思想不同,我经常告诉年轻朋友,你们赚了钱吗?做生意发财,这个月赚了五十万。我说在口袋里吗?在银行,我说那不算赚,我认为钱放在口袋里都不算我的;算不定掉了,或者给扒手扒了,我说我赚多少钱,是用多少钱,把钱都用了才算是我赚的,放在银行都靠不住。因为我有经验,我年轻的时候,正碰到北伐,我们家里的钱放在银行,北洋政府被打垮了,银行也变了,钱也没有了,所以说银行也靠不住。铁柜也靠不住,会被小偷偷走,放口袋会被扒手扒走;反正很麻烦,出门还要摸一摸口袋,告诉扒手,我这里有钱!这个好麻烦啊!所以我的原则是把钱用掉,我用多少钱,那才是真赚了。这也就是说,我们要使用它,我们有这个权利使用,如果钱放在口袋里,或者永远包起来,我的使用权利没有了嘛!这样是天下笨事,我始终不干;所以我认为自己还蛮聪明的(众笑〉。

“则虽至深至固,各得其所宜,而无以禁其日变也。”所以你藏得那么好,深藏得那么牢固,“各得其所宜”,这一回藏好放好了,“无以禁其变也”,可是无法禁止它的变化,它永远要变去的。“故夫藏而有之者不能止其遁也,无藏而任化者变不能变也。”就是我这个原则,用了一百万,才算赚了一百万,这就是“变不能变也”,你再也没有办法变了,因为我本来空了嘛!空了还有个什么变呢!

对于庄子所说“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郭象的注解是:

无所藏而都任之,则与物无不冥,与化无不一。故无外无内,无死无生,体天地而合变化,索所遁而不得矣。此乃常存之大情,非一曲之小意。

“无所藏而都任之”,本来不需要藏,而任其各归本位,无所谓把一切抓住藏起来,“则与物无不冥,与化无不一”。所以与这个宇宙造化合一了。“故无外无内,无死无生,体天地而合变化,索所遁而不得矣。”这与天地合一了,已经了了生死了,那么要跑也跑不掉了。“此乃常存之大情,非一曲之小意”,郭象解释庄子的“大情”,就是把长生不死的道理,归之于空。空是死不掉的,因为空既不生,当然也不死,“此乃常存之大情”,这样叫做永远活着不生不死。“非一曲之小意”,这个道理太深了,不是你一点点弯弯曲曲见解所能懂的。你自认聪明懂了这个道理,其实不容易懂;这个道理就是藏之于空,由于空无所藏,所以不生也不死。

现在回过来看《庄子》本文。

修道 传道

特犯人之形而犹喜之。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

这个地方是个大问题,就是道家的思想。我们人,最高兴的是有了这个生命;所谓生命,也就是有了这个肉体,这是人的错误认识。生命不是肉体,肉体只是个机械,是生命通过它用一用的,等于这个电灯一样。真的生命那个道不懂,所谓“犯人之形”,我们犯了错误,得了个人形,结果忙死了,一天到晚为它忙,“而犹喜之”,还对这个身体保护喜爱得不得了。

“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实像人体这么样一个生命,是宇宙造化里的万化,是千万亿变化中之一而已,没有什么太可贵的。人的漂亮不及玫瑰花,香味不及兰花,笨不如猪,聪明又不如猴子,没有一样可取的,这个身体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猴子、猪、花、鸟啦等等,都是万化里头的一种。但是这个生命的根本,宇宙的那个道,生生不已,万有变化无穷无尽,永远变不完。可是,我们却把人的这个形体看得那么牢,希望永远不变。我们如果认识了这个真生命,知道真生命不是这个身体,那就真得道了,“其为乐可胜计邪!”那个快乐是没有办法估计的。

“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所以真正得道的人,不一定认这一个肉体,他要得生命那个真谛,得了真谛则“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他同万化并存,那样就跑不掉了,永远存在,这个也就是得了道。再看郭象的注解:

夫圣人游于变化之途,放于日新之流。万物万化亦与之万化,化者无极亦与之无极,谁得遁之哉!夫于生为亡,而于死为存,于死为存,则何时而非存哉?

“夫圣人游于变化之途”,得道的人,游戏人间,游戏在变化这条路上,这个变化就是造化啦!“放于日新之流”,任其自然,一天一天只有明天,不管今天,这个生命永远万古常新。“万物万化,亦与之万化,化者无极,亦与之无极,谁得遁之哉!”所以顺着天地自然法则,道的自然变化而变,不勉强,不抗拒,一切过去的不想找回来,末来的也不抗拒,自然而来,自然而去。那个自然无所逃遁,这个就是道。

“夫于生为亡,而于死为存,于死为存,则何时而非存哉!”所以得了道的人,看到我们现在的生命,是可怜的,是失败的,所以庄子这一段所说犯人之形,是犯了罪才有这一个人的形体。“于生为亡”,生就是走向死广,“于死为存”,那个死亡倒是存在;认识:那个死的存在,“则何时而非存哉!”所以我们永远是长生。当然他不是鼓励人家去自杀,这不是普通的死,这是了了这个生死,是得道的人。下面回到《庄子》本文:

善妖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

所以得了道的才会懂得自己的生命。这本书上“善妖”是用妖怪的“妖”字,古书上是没有“女”字旁的“夭”。夭就是短命,说得了道的人,无论寿命长短,怎么生,怎么死,都无所谓;这是天地自然之理,等于早晚的变化。“人犹效之”,所以人要效法。那么这一种得道的人,“又况万物之所系”,这个就是道体,形而上道的根本。万物都靠这一个道,靠这个功能变化出来。“而一化之所待乎!”万物的万种变化,就是“一化”,最后的功能只是一个,这一个就是道;也就是说本体只有一个。那么这个道怎么修法呢?接着他就讲了。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这个道讲起来就很麻烦了,所以人家都要找明师传道,找不到的!而庄子现在传道了。他说道是“有情”的,这个情不是感情的情,而是有境界的情;“有信”,有征候的,有他的境界,做一步工夫,明白一步,就有一步的象征出来。但是“无为”,你愈去做工夫,离开道愈远;愈是心境清净,愈空灵,就是愈接近无为。虽然是无为的,又是“无形”的,如果说无为无形是空的,看不见,可是你真能够心性修养到看不见的话,嘿!空就有空一步一步的境界,一步一步的征候,一步一步的工尺。关于这个工夫,庄子前面讲“心斋”时已经讲过了。

孔了也透露过了,孔子只讲原则,是说读书的工夫,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我们小的时候说,孔子两个腿不大方便,三十岁才站得起来。“三十而立”是说三十岁才确定了这个道,征信才来。可是由十五岁求学,三十而建立了这个信念,再加十年的功夫,“四十而不惑”;不怀疑了,四十之前都还在动摇。再加十年,“五十而知天命”,才有点消息了。“六十而耳顺”,哪个人耳朵不顺啊?耳朵都顺的,一边听进来,一边出去。“耳”字古义用作语尾助词,就是“矣”、“吧”。“六十而耳顺”,是非善恶合一了。再加十年功夫,“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他才可以说得了道。

至于孟子,他是讲四十而不动心,也同孔子讲的四十而不惑差不多。但是孟子传道,讲做工夫说“养吾浩然之气”,怎么浩法呢?他又不讲了,又说“充塞于天地之间”,怎么充塞?一颗原了弹打下来,也做不到充塞于天地之间呀!但是孟子的真工夫修养是在《尽心篇》,你们诸位回去看,他几步工夫都给你讲完全了。他说“可欲之谓善”,譬如我们在座那么多学佛学道的,信各个宗教的,拼命喜欢到处找庙子,到处找老师,这只能说你是个善人,你对于道有一点想求,这个叫做善。但是你还没有见到道。“有诸己之谓信”,就是《庄子》讲的有情有信,道到身上来了,有消息了。到身上来还不行,身心要充实,“充实之谓美”,那就是孟子讲养气的“睟面盎背”,那是充实之美。再进一步,“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这是拿来注解“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的,但是都有进歩征候的道理。其实啊,这几家的道理都是一样,各家的说法不一而已。

“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这两句很麻烦了,似乎是说,找明师传道没有用。“可传而不可受”,这个很妙,既然可传,为什么不可以受啊?千万不要被庄子的文字弄迷糊了,道当然可传!代代相传承是有的,但是不要有一个得道的观念;有了道的观念,那已经错了。所谓不可受,理由是有老师传我道这一念,已经违反了无为的观念,违反了无形的观念,所以叫做“可传而不可受”。什么又是“可得而不可见”呢?得到道了,因为是无形无为的嘛,当然不可见。

所以古人说某人“俨然有道之士”,真是形容得非常好;这个俨然,等于佛家如如不动的那个如。如来,佛学翻得很高明,好像来了,没有来过,也可以翻译成如去呀,那就没有意思了。一般不用如去,用如来,那味道无穷;来而不来,去而不去,就是这个道理。所谓“俨然有道之士”,看起来好像有道,但是道不在形象上。所以“俨然”这两个字用之高明啊,有时候真觉得古人实在聪明,我们没有古人的聪明。那么他说这个道,为什么是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呢?

因为“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明白告诉你,道不在老师那里,也不在菩萨那里,在你自己那里,自己本来有的根。所谓明师传道,不过把他的经验告诉你而已!你拿到他的经验,依照去做,你所得的道,是你自己本來有的,不是他给你的。这不是钞票,钞票是会花掉的;得到道是掉不了的,自本自根这个道,在没有天地万有以前,都永远长存,“自古以固存”。这个才是存在主义,永远存在的,没有天地以前已经存在了,天地宇宙毁灭了以后,还是存在,因为它自本自根固存的。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鬼会来迷人,鬼靠什么来迷人呢?就靠这一点灵光,是道的灵光变的。这个“神”字是形容词,不是名词,“神鬼”就是鬼得到一点灵光就变灵了,变成灵鬼了;不然就是个笨鬼,没有得道的鬼是笨鬼。神帝,这个上帝得了道才可以做上帝,不然就成下帝了;他一定要有这个道,所以这个道“生天生地”。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这句话是老子观念的发挥,老子讲过道德,所谓“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就是这个道理。“太极”是上古的名称,我们读了《庄子》,再看孔子著《易经系辞》,可见太极这个名称,也非孔子所创,也非庄子所创,而是上古留下这么一个名词。这个代表宇宙初生那个极点,就有那么一个东西,名称叫太极。至于“无极”呢,是我们中国文化后来的人所造的,太极上面又加它一个无极。据说列子是老子的徒孙,在他《列子》这本书上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共创了四个名同。原先这个太极就是最初的东西,所以这个道称为太极,等于现在讲物理那个动能,初动的那一下。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自己没有认为自己高。“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六极”就是六合,指空间东南西北上下。中国过去对于宇宙只用六合来形容,秦汉以后加了两方,成为八方;所谓“八方风雨会中州”,这是康有为很有名的对联。到了佛学入中国,又加成为十方世界。所谓十方,就是东南西北加上四个角,再加上下,就是十方。所以庄子说,在六极之下,有形的宇宙下面,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天地还没有之前,道已经是永远长存的了;“长于上古而不老”,这个上古是无始以来,非常非常古老。但是,道无所谓老,这四句形容道的高深久长。《大宗师》这一段,差不多到了精彩结论的地方了。

有道古人的成就

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

这是讲中国上古史了,“狶韦氏”是人皇,研究中国远古史,才会了解一些,不过现在历史学者们都把这部分除掉了。像我们小时候读书,在旧的观念里知道,中华民族的文化已经有几百万年以上了;天皇、地皇、人皇,以后才是伏羲出来画八卦;在那以前没有文字的,那些都是有道的人。那个时候,我们世界跟天人来往,跟天来往,太阳、月亮是我们的电灯,挂在门口的。后来啊,人愈来愈坏了,地跟天就分开愈来愈远,所以现在只好用太空梭,慢慢再回去。那个时候人都会飞,同佛家的说法一样。我们人哪里来的?不是猴子变的,是从天上下来的,身上有光,飞来飞去;我们老祖宗下到地球来,后來吃了地味,就是盐巴,骨头重了,飞不起来,只好留在这个世界上。慢慢也是吃了苹果以后,又出毛病了,东西方文化的说法也是差不多的。

中国古老的故事,讲起来好远好远,现在都认为那些是神话,究竟是不是神话呢?那也是一个问题了。我前面讲过,美国的同学拼命找《山海经》,因为也有美国人研究出来了,大禹治水时到过美国的,现在变成有凭有据的事;传说纷纷,岂止宋朝唐朝,我们早已经有人到达美国。不过那种地方我们认为荒凉,不如中国山川秀丽。狶韦氏因为有道,才可以纵横天地之间,所以称为人皇。

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

到了伏戏(羲)帝出来,没有文字,开始画八卦。伏羲是得了道的,道是无形无相的,做工夫的方法则各有不同。伏羲得了道以后,“以袭气母”,“袭”是合的意思,“气母”是元气之母,伏羲修炼气而成功,达到长生不死。

维斗得之.终古不忒。

“维斗”是天上的北斗七星,北斗七星得了道,所以指挥天体。我们这个天体,夜观星象以北斗为标准,北斗有七个星,实际上不止七个,七个是中枢,把它连起来一画,就像一个舀汤的水瓢,古代叫做斗,也像古代熨衣服用的熨斗。现在是电熨斗,古代的熨斗是一个盒子、前面一个口,上面一个把子,里头生的炭火烫烫的,就是那个斗。北斗是后面四个星前面三个星,再前端还有两个亮的星,一颗叫做摇光星,后人又叫做招摇星,像眼睛一样亮的。所以我们现在讲的,这个人招摇掩骗,就是招摇这两个字。春夏秋冬,北斗的斗柄所指地球上方位不同;春天指东方,夏天指南方,秋天到西方,冬天到北方。我们小时候学的天文学,是夏天夜里书也不读了,可以乘凉了,躺在凉床上,一把大扇子扇蚊子,一边仰观天星,卧看牵牛织女星,就在那个境界,学会了这些小天文。

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

“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太阳、月亮因为得了道,有这个功能,所以永远挂在天体上。“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堪坏是小小一块泥巴,就是手这么一捧啦,堪坏就是一捧,一捧泥巴得道了,慢慢累积起来,就变成昆仑高山,后人称它为人面兽身的昆仑之神。“冯夷得之,以游大川”,中国神话中的冯夷,就是水神,太平洋、大西洋,天下的水都归冯夷管。冯夷得了道,可以游大川,他是水上的神仙,连海龙王都归他管。“肩吾得之,以处大山”,肩吾得了道,在高山上活着,永远不死。

由上古史一路下来,到了我们老祖宗黄帝了,“黄帝得之,以登云天”,所以中国旧的历史上讲,黄帝是得道的,得了道以后,才“鼎湖龙去”。所谓鼎湖,就是安徽的黄山上面。黄帝最后得了道,不当皇帝了要上天,天上飞下一条龙,他骑上龙背,白日飞升上天了。当时这一班宰相大臣,赶快抓住龙尾巴龙头,也就跟着上去了。有些地位差一点,阶级低些的,就抓住龙的胡子,结果胡子断了掉下来,留在世界上都变成神仙了,长久不死,这就是攀龙附

凤。所以后来的人说,某人事业做起来了,就去捧他,或者依附权贵,都叫做攀龙附凤,也是这个典故来的。

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

“颛顼得之,以处玄宫”,颛顼是上古一个得了道的帝王,这个皇帝死后,在玄宫这个地方。“禺强得之,立乎北极”,禺强是北海的神,神话里说他是管北极深海的神。这个据说是中国人,所以北极的主权应该属于我们中国人,将来你们到北极探险的时候,找找他看,我们有个老袓宗在那里管事的。“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少广是天的名称,佛经三界天人也有这个名称。西王母是女的,据说是玉皇大帝的母亲,就是上帝的妈妈。西王母永远是二十几岁的样子,她在昆仑山上的少广天,她的丈夫是东方的东王公,九年见一次面。

这两个人都得道了,生的儿子就是玉皇大帝,当中央的主宰,这是我们中国的神话。你们研究比较宗教,把各地的神话都收集起来,就发现这个天上非常热闹,西方人有西方人的区域,我们有我们的区域。因为这些人都得了道,所以能够成为神。

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

“莫知其始,莫知其终。”上古传下来的说法,我们这一班祖先们,的确得了道;他们不晓得活了多久,也不知道有没有生死。“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至于后来跟我们比较接近的彭祖,是历史上可以考证的,他是唐尧时候的人,据说活了八百岁,照神仙传上的说法,彭祖到现在还在世间。彭祖是南方楚国人,是湖南湖北一带的祖先。五伯一直活到春秋战国的时候,上面讲的都是出世得道的人。你看庄子乱扯一顿,看起来像乱扯,把老祖宗的神话都拿来讲一讲,这些人在世间社会上功德做完了,好事做完了,国家治好了,最后走了,得道了,不生不死,这是上古的人。后世差一层的,得了道的,就当宰相。

“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傅说是上古殷王高宗的名宰相,也是得了道的,“奄有天下”,因此一统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据说傅说功成名遂身退,死了以后上天,称为星宿之神。这一段是庄子引证,说这些人都是得道的。庄子煞费苦心,宣传宗教,好像有人披一件白衣服,拿一本《圣经》在街上叫一样,他在那里宣传他的道,叫完了以后,他引出一个人。

女仙的传授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闻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

“女偊”是女仙,南伯子葵问这位女仙,你的年龄非常大,但是你的脸色外貌仍像女孩子一样,什么道理呢?女仙告诉他,因为我得了道了。南伯子葵问说,道能不能学呀?这个南伯子葵当然是我的同宗啦,是不是双姓,不知道;他想学道,同我们现在一样。想学道的人注意啦!这个女仙告诉他:

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

“恶!”就是“唉!”“恶可!”不可以啊!道怎么可以学啊!“子非其人也”,你们要学道,没这个资格,你不是学道的人。“卜梁倚”是古代的人,也是神仙,他有圣人的才能,圣人的聪明,可以做哲学家,可以讲理论;“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但是没有道德资格。这个女仙告诉他,“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所以出世和入世,两样想要合一的话,佛家讲除了十地以上的大菩萨,道家讲除了得了大道的人,不然只能走一边,不能两边兼得。

换句话说,孔子有圣人之才,恐怕还没有圣人之道;庄子有圣人之道,也无圣人之才,所以始终在农林公司管管植物园,做了一辈子的管理员。先不讲道,一个人有学问,不一定有那个才能;有些人学问好得很,道德也好,叫他做事,唉!那是窝字号的,窝字号者就是窝囊,不能做事。有些人做事办事,那真能干,但是他没有学问,连签名都签不好。

所以古代的帝王要用人,只用那个人的才能,不用他的道德;不管你贪污也好,乱七八糟也好,他都不问。因为你贪污多了,最后犯了法,把你满门抄斩,财产充公,等于给你过一过手,最后仍然要还回来。所以高明的皇帝很放手,让你去做,你贪污,他假装看不见,你搞了半天,还不是替他收藏!那就是说,有人有才而无道,有人有道有德而无才。才、道德、学问,三者兼备的几乎没有;如果有的话,那就不得了啦!这人就是得道了。

这段话叫大家注意,有圣人之才的人,道家、佛家、西方哲学家,什么新旧约《圣经》,都讲得通,学问又好,但是修道不一定成功;这就是有圣人之才,无圣人之道。有些人得了道了,你叫他弘法传道,他一句都讲不出来,这是有圣人之道,无圣人之才,两者不能兼备。这都是庄子讲的真话。这个女偊说“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像卜梁倚这个人,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嘛,有圣人之道,没有圣人之才。我来教教他,截长补短,两个人的本事合在一起,他也许可以得道。如果不是这样,“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所以有圣人之道的人,找一个具备圣人之才的学生,传道给他,那么他会学成功,不然很难。

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

像卜梁倚一样,他的聪明才智,有圣人的才能,是块材料,但他没有圣人之道;“吾犹守而告之”,女仙讲我有圣人之道,不是圣人之才,结果我就来教他,也许勉强可以成功,但是教得很辛苦。只教了三天,古人教了三天已经厌烦死了,我们教了多少年,还在教,你看多痛苦。她说我教了三天以后,卜梁倚“而后能外天下”,那个空的境界,空灵、虚灵的境界,超过了宇宙,宇宙都在他这个道心里了。

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把身体忘掉,空间忘掉,时间忘掉,“以外天下矣”,我们听听,多伟大多了不起啊!但是这个女偊讲还不够;三天以后,“吾又守之”,我又教了他“七日”,痛苦死了;七天以后“能外物”,不被物理世界所束缚了。因为你得了道以后,还没有脱开物理的环境,风、寒、暑、湿,感冒病菌,还会侵袭你的。所以等到了了外物,才叫跳出三界外,勉勉强强她说可以了,不过还在五行中。

“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我又教他,慢慢来呀,又教了九日,加上七天一算啊,十几天了,“而后能外生”,这才了了生死。等他一了了生死以后,“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这个时候才大彻大悟。“朝彻”就是早晨起来,太阳一上山,整个光明普照的意思,就是大彻大悟的境界。“朝彻,而后能见独”,等到大彻大悟以后还要修吗?还要修!修了以后“见独”,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孤零零的,把道这个东西找到了。“见独,而后能无古今”,能无古今就达到了不生不灭。

“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你看这个道多难办,一步一步的这位女仙都告诉我们,有境界有征候。从这位女仙,女菩萨的嘴里,就把这个道传出来了。所以庄子在《大宗师》里都说明白,如果你们想做大师的话,圣人之才及圣人之德要兼备。不过现在大师不值钱了,到处什么人都是大师,将来我看你们去当太师吧,要做太师就先把这一段自我反省。不过要加一句,现在时代不同,还要有圣人之德,品德还要好,然后才有资格修圣人之道。最后得道了,成了道,就“入于不死不生”了。

是寓言 是修道

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

怎么样才叫做“杀生者不死”呢?这个按佛法说,太严重了。其实不是真的叫你去杀生,如果杀了人,那你非死不可。这个生,不是生命的生,是念头生起来,思想念头一动,就要平静下去,就要把它空掉。后来道家修神仙之道的两句话,“未死先学死,有生即杀生”,就是根据庄子这两句话来的。所以我们打坐干什么?要先学死,念头一动,一生起来,马上把它空了,这叫做杀生,就在空灵的境界永远定下去,这就是学死了;这样的死,人就永远不死。永远不死是什么呢?所谓不死就是长生嘛!生生不已,永远是前进的。

所以“生生者不生”,你要长生不死,最好是不生,不生就是思想妄念情绪动都不动,不是压制下去的。孟子说四十而不动心,孟子是硬压下去,那很不得了,要很空灵才行,就是生生者不生。学佛的同学注意啊!佛家讲要到了八地菩萨,才得无生法忍;庄子讲的就是无生法忍。“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生而不生,不生而生,这就是无生法忍。到达了一念不生处,无生法忍,“其为物,无不将也”,那时心能转物了,一切万物跟着你转,你不被物所转,要改变万物就可以改变。像我们普通没有得道的人,受物质环境的影响,改变了我们自己。修养到达了心能转变万物的境界,要毁灭它也可以,要成功它也可以。“无不迎也”是来者不拒。

庄子“将”“迎”这两个字后来被宋儒用了,宋朝的儒家,我非常佩服,不是讲笑话,宋明理学家像是佛家的律宗,品德做人那个严肃,没有话讲,那好极了。就是有一点,对学问主观太强,到处把佛家、道家的东西收来,然后再拼命骂他们异端,很不应该。异端的意思就是外道,儒家专门名称叫做异端,是借用孔子的。譬如程明道(颢)是有名的大儒,写的《定性书》,讲怎么样叫做打坐入定,其中第四、五句话,很有名的,“无将迎,无内外”,你说将迎两个字哪里来的?偷庄子的嘛!拼命偷道家的东西,连名词也偷,等于家里没有红包,到别人家里拿一个来,然后又骂人家家里没有红包,因为被他偷掉了嘛!宋儒就搞这种事。

《定性书》里头讲打坐做工夫,“无将迎,无内外”,是讲到了底。说打坐无将迎,不要故意把念头空掉。“无将迎”就是说不要把念头带来,念头来了不欢迎,自然就跑掉;跑走了也不送,就那么坐就定了。“无内外”,不要守在身体以内,也不要守在身外。他说的完全对,道家、佛家用功的精华他都拿到了,可是写完了书,他又骂道家、佛家是异端,只有他不晓得是哪一端?量太小了,那就是有圣人之才,无圣人之德,这也不厚道。拿了人家的就应该说是出在人家嘛!另外所谓内圣外王,也是庄子讲的,不是儒家讲的。

庄子说,得了道的,“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那就是心能转物。这样的境界,庄子给它定一个名称叫做“撄宁”。用佛家来比喻,“撄宁”就是自在,叫做观自在。但是自在是讲原则,是自由自在的;而撄宁是讲那个现象之舒服!所以这个道的境界叫樱宁。

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什么叫做撄宁?一个人得了道成功了,还是在这个世界,不会离开这个世界,可是他摸到万物,等于小孩子摸到东西一样。小婴儿,出生不到一百天,拿一个东西,他好像拿牢了,可是他没有用力,所以婴儿一定是大拇指放在里头,握个拳头,叫作握固。这个里头学问大了,什么理由?很多理由!要讲密宗的话,说手印为什么要这样结?为什么婴儿要那么握住拳?人生下来就抓,什么东西都想抓,婴儿一天到晚都想抓,吃奶时两个手也想抓。到了什么时候不抓呢?到了民权东路殡仪馆的时候,就抓不住了;这就告诉你这就是人生,就是道。撄宁就是这个道理。小婴儿虽然抓成这个样子,而是若有若无之间,安详而平静,也把握得很牢,所以这个是自在,“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庄子前面讲,道可传而不可受!现在他借用了这位女仙的话,传了道给我的同宗南伯子葵,都传给他了。

南伯子葵曰:子独恶乎闻之?

南伯子葵得了道以后,有一些怀疑,就问仙女,“子独恶乎闻之?”你这一套哪里来的呀?什么人传给你的?

曰: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于讴,于讴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寥,参寥闻之疑始。

这个是一代传一代,就像我们听鬼故事一样,你讲的鬼吓死人,真的吗?看到了没有?没有,我表兄那里听到的;去问你的表兄,表兄说是我外婆说的;外婆说,我们娘家的老太太说的;找了半天,现在还在找。

“曰:闻诸副墨之子”,女仙说我是听副墨的儿子说的。这些名词都不可考了,后来道家都把这些名词,归于民间的说法,也是譬喻,算是庄子的寓言。那么什么叫副墨呢?下面郭象有一套注解,不过我并不太同意这个注解,因为他把所有的,都归之于庄子的寓言。实际上这个寓言是讲修道一步一步的工夫境界,庄子不过是在这里卖一个关子。

副墨之子就是黑漆桶;开始修道的时候,闭着眼睛黑洞洞的,所以称之为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慢慢宁静久了,耳根清净,一步一步工夫再修下去。静下去久了以后“瞻明”,就是庄子前面讲的,“瞻彼阕者,虛室生白”,有一点光明出现了。“瞻明闻之聂许”,聂许就是光明之间有个东西,“聂许闻之需役”,这个东西会动的。“需役闻之于讴”,于讴,我们拿佛家比方,就是耳根圆通。等到耳根圆通以后“闻之玄冥”,完全

是空的境界,空到了极点,不过还不是道的究竟。“玄冥闻之参寥”,参寥就是非常广大、远大的东两,所以后代有一个学者自称“参寥子”,算是道家的神仙,他有很多的著作;参寥子是这个人的道号,就取自庄子这个地方。

“参寥闻之疑始”,到了这里为止,等于佛家一样,你看如果研究的话,推开这些都不讲,只研究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庄子这个时候,比佛教进入中国还早很多,连秦始皇都还没有出生!但是,庄子已经讲到无始之始,等于佛家讲宇宙开始的问题,是先有鸡,先有蛋的问题。

这个宇宙是个圆圈,所以佛家定个名称为无始之始,追究有没有一个起点,佛家有一个名称叫做“无始”。无始者,就是代表无始之始。庄子这里一个名称叫做“疑始”,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研究比较东西方的文化,就是古人所讲的“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凡是得道的人,名称语言虽有不同,弘扬这个道,虽因地区不同,但是那个道理意义相同;真理就是一个,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庄子在《大宗师》,道也传了,怎么样修道也传了,下而又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

生命受身体的拘束吗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这四个人是好朋友,也是同学道友,他们讨论世界上有谁能够“以无为首”,就是把空无当成头。拿人的身体来比方,空是我们的头,空是道的体。“以生为脊”,现在活着的生命拿背脊来代表,“以死为尻”,死嘛,像屁股一样,是最后了。换句话说,这个人随时在空灵中,活着也无所谓,就是那么活着,死了就把这个身体丟下来不管了。讲一句很透彻很土的话,等于屙一坨大便在这个世界上就跑掉了。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这样,把这个肉体一丢像排泄了一样,就走了,“孰知死生存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谁能知道死生是一体,是道的过程,是个现象的话,就跟他做朋友。那是佛家唯识所谓的法相,是个现象,这个本能道体没有动过。假使世界上有人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可以跟他做朋友,就叫他入会了;不然,没有资格入会。你看这四个人很可恶吧!傲视天下人,好像没有一个人够得上当朋友。这四个人站在四方就这么看天下。

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俄而子舆有病。子祀往问之。曰: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

这四个人啊,彼此回转来看,看不到有人懂得,就你看我,我看你,大家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逆就是反对,莫逆就是没有反对,彼此完全心同意合。所以后来中国文学,称交情好的朋友为莫逆之交,典故就是这里来的。“遂相与友”,这四个人做了朋友。“俄而子舆有病”,后来子舆生病了,“子祀往问之”。我们探病,一定带一篮水果呀,或者送一束花呀,探病都是这样,但是子祀去了就说,“伟哉!”好伟大啊,人家生病,他来叫好伟大。

“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他说,你现在好伟大,你快要高升了,好了不起!我来恭喜你。“造物者”,就是这个造化,生命的主宰。他说真是讨厌,造物者弄这样一个东西,把我们拘束住,“为此拘拘”,我看你现在刑期够了,快要解脱了,快要跳出牢笼了,哈!

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阴阳之气有沴,其心闲而无事,跰足而鉴于井,曰:嗟乎!夫造物者又将以予为此拘拘也!

你看那个造物者,造化人的好可恶,就拿这个肉体几十斤,一个骨架子,就把我们扛住了。“曲偻”,我们人体不是完全直的,这个背脊骨那么弯的。“发背”,背上驼起来,上面弄一个头有五官。“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下巴快接近肚脐,两个肩膀又比头还高,头面朝上。“阴阳之气有沴,其心闲而无事”,不过这个子舆虽然阴阳不调,生了病,但是他心中还洒脱不以为意。我看你快要升天了,伟大伟大。生病了嘛,刑期快要满了,我来恭喜你。

“跰足”是一个形体不正跛脚的人,“而鉴于井”,他对着井水看自己的像,就很感叹地说,造物者要这样一个身体拘束着我!“造物”这个专有名词,在道家的学术思想,代表了天地造万物的功能,宗教家就叫主宰,哲学上所谓第一因。中国文化没有这一套,宗教哲学的问题都拔掉了,另外给一个名称,叫做造物者,能够创造万物的。

子祀曰:女恶之乎?曰:亡,予何恶!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鸮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而乘之,岂更驾战!

子祀问子舆,你讨厌自己这个身体吗?子舆说,你想到哪里去了!“亡,予何恶?”假使我们知道了没有我,这一切的变化,长得漂亮不漂亮,生与死这一切等等啊,都没有关系了。

“浸假”,又是庄子用的词,这两个字是文学上特有的名词,“庸讵知”和“浸假”,都是虚字,语助词,等于我们现在讲话,这个……那里……有时候一个问题答不出来,这个这个,这个了半天,或者是哪里哪里,就是那么一个意思。浸假就是假使的意思。

假使你感觉讨厌自己的身体,受这个身体的拘束,他说一个得道的人就了解,这个并没有什么拘束;假使天地把我们的左膀子变成鸡,那很好嘛!我用不着买手表了!一叫就知道时间。古人没有钟表,就是靠鸡报时,夜里叫个两三次,白天叫个两三次。一个鸡叫的声音,一个猫眼晴的变化,古人就靠这两个天然的大钟知道时间。假定把我们右膀子又化成弹弓,“以求鸮炙”那么好了,打鸟去,鸟打来了以后,就烤着吃了,这样不是很好吗?随便怎么变化都可以。假定把我们背脊骨,从上到最下尾闾骨这里,变成了轮子,那好嘛,只要我精神还在,我就把我的精神当成马,拖着这个轮子,把车子就开走了,自己坐在车子上,不必另外叫计程车了!

庄子这一段,看起来讲得不伦不类,都是莫名其妙的话,但是中间有一个道理,一切的万有生命,都是自然的变化,万物与生命,人的身体心理,都自然在变化中。所谓“造物”,另外有一个名词“造化”,也是庄子所讲的。“造物”,是讲宇宙间有一个功能,有一个力量,能够创造万物,不是宗教家所讲人格化的东西,或者固定形体化一个全能的东西。这个功能无所谓能不能,因此定个名称叫“造物”,它创造万物,万物很自然都在变化中。

譬如我们人的身体上有植物、矿物、动物,什么都有,累枳起来,就变成这个形体。所以我们有病吃的药,譬如西药里头,矿物植物什么都有,中药偏重于植物。药吃下去病就好了,这也是化学的作用;所以一切皆在变化中。这个变化是非常自然的,彼此相互为生命,彼此互相为生死。我们吃了菜,菜就可以叫做草。所以陈教授吃素的时候,他就说是吃草,也没有错,菜跟草本来都差不多。吃肉就叫做吃人,吃别人的肉,都是互相在变化。一切的变化非常自然,所以叫造化,造作万物,互相变化。因此,生来也是一个变化的现象,死去也是一个变化的现象。有了这个生命,也无所谓是拘束,没有这个形体也无所谓是悲哀,这个就是中国道家所谓的自然。这个自然并非是个主宰,也不是印度或西方哲学所讲的自然,而是很自然的变化。

他说,你这个人怎么不通呢!一切万物皆自然在变化,人由生变老,老了就是老了,老了就要老得好看。你说我老了很可怜,年轻人想要这个可怜还做不到呢!我有一个朋友,有一天跑来吃饭,他说现在我们年纪大了,碰到的都是老朋友,老朋友们一碰面啊,就是唐人的诗所讲的“访旧半为鬼”,“相悲各问年”,问问老朋友一半都做了鬼,另外见面就问你几岁了!啊!七十九了,哦!我八十二了,相悲各问年龄。

他说,你们怎么这么讨厌!我们碰面谈谈别的嘛!一看到就问你血压高不高?心脏好不好?最近去检査过没有?这个多讨厌啊!那些老朋友讲,老了很难过,所以跑公保门诊医院,真是笨。他说,我觉得自己非常幸福,上帝如果不给我这个生命,我还没有死的机会;既然给了我这个生命,有一天会叫我死,我非常光荣,死的机会多难得!人生只得一次,你们老害怕那个死干什么?

虽然这个朋友一点都不学道,也不研究《庄子》,但他讲话素来很痛快。他说假使得了癌症,叫我去开刀也好,不开刀也好,都是很难得的机会,最后一个大机会就是死,这要看通嘛!在我没有死以前,什么东西吃了会得癌症,我照吃不误,总是个机会嘛!所以他说,最近跑到国外去走一趟,去看看女儿、儿子,我哪里想去呢!就是因为中华航空最近飞机失事,我一想就买张票去了。我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说我很想找一个机会这么掉下去,不是简单明了吗?万一将来还要上氧气,这个多讨厌。结果运气不好,也没有掉下去,在外国走了半个月,也不会讲洋文,上了飞机以后,一路就被人家带着走。

他在国内也蛮有地位的,当然不会洋文,他说几乎就挂了个牌了,我是哪里人,到哪里去;所以空中小姐看我实在不懂洋话,一个一个交待。到了地方,飞机一停,就想下飞机。旁边那个招呼的人受了拜托的,就说NO、NO,他说NO,我就不下飞机了。后来我问他飞机上吃东西怎么办?唉呀,就是这个讨厌,他说那个西餐啊,又难吃,我就把胡椒、辣椒酱一起都倒进去了。人家问我喝什么?我只会说咖啡,这半个月喝了一肚子咖啡。这个老朋友一来,总有笑话讲,都是现场的故事。所以我现在要勉励你们,不要出国去像他一样,喝了一肚子咖啡,至少菜单要认得啊!他这个人虽然不学道,不学什么,他的思想倒很通达。

庄子说不能胜天

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且夫物不胜天久矣,吾又何恶焉!

庄子说,我们得到这个身体,活在这个世界上,“时也”,这个代表一个机会,一个时间;有了这个机会,有了这个时间,才叫我们活个几十岁。万一生下来就死呢!时间短一点就跑也行,没有什么舍不得,所以“得者,时也”,这是个机会。“失者,顺也”,生命结束了,要回去是应该的。本来这个世界上没有我嘛,忽然跑出一个我来,就在世界上玩了几十年,很够本了。当初什么都没有带,光光的来,又吃又住,又玩又骂人,又吵架,玩了几十年,蛮有趣的。回去就回去,应该的嘛,没有什么了不起。

所以后来中国文化有一句名言,“安时处顺”,这四个字是常用到的典故、原则,就是《大宗师》这一篇来的。所以他说“安时而处顺”,活着的时候,把握现在,现在就是价值,要回去的时候,很自然地回去了;所以一切环境的变化,身心的变化都没有关系,那是自然本来的变化。常常有许多朋友讲起,要这样那样,尤其到了晚年,孔子也讲,人到了老年有一个大戒,就是“戒之在得”。人老了以后,手抓得愈紧,思想也抓得愈紧,因为来日无多,日暮途远,太阳要下山了,前途茫茫,所以生怕把握不住。那些所谓平常不爱钱的,老了特别爱钱,平常很大方的,老了,儿子也是我的,女儿也是我的,孙子也是我的,因为他没得抓了啦!总想抓,这就不懂这个生命了,所以不知道处顺。

人一到老了,这个世界给你玩那么久了,已经很够本,要顺其自然;如果懂了这个道理,“哀乐不能入也”。所有喜怒哀乐没有什么,情绪都不动;情绪不动不是灰心喔!是自然就空了。有什么可喜欢的!当然不是叫你不喜欢,你高兴笑就笑一下,笑完了也算了,要哭就哭一场,哭完了也算了,“哀乐不入于心”。他说这个道理最难懂了,这就是道。佛家禅宗讲悟,就是要悟这个道理,要看通了人生。

“此古之所谓县解也”,古人这个“县”就是“悬”。什么叫县解呢?就是最高明的见解,勉强再加解释,形而上哲学的道理就是县解。如果严格地讲,像县解、造化这些题目,包含的意义都很多;简单地说,就是理解到了,懂得了这个就是道。所以后来有人写成这个“悬”,人应该个个有这个智慧,了解这个人生,而得道了。“而不能自解者”,但是人生自己得不到解脱,达不到悬解的解脱境界,“物有结之”,因为被物理的环境困惑了,被它拴住了。

我们在座研究佛学的朋友,你就看出来了,很多佛经上翻译的名称,什么“解脱”啦!心中的烦恼妄想叫做“结使”啦!套用庄子的特别多。所以有了高明的见解,悟了道的人,自己就得解脱了;人如果不能得解脱,自己就很苦恼。

“且夫物不胜天久矣,吾又何恶焉!”这是最后的结论,他说宇宙万物不能胜天,这个天就代表道,不是天体的天,也不是什么自然科学的天;万物离不开道的境界,就是物也不能影响心,心就是道。但是讲一个“心”字,我们容易把它降低了,好像把自己思想当成心了;这个心,包含了思想、精神、物理(生理〉,三部分一体。而古人尤其庄子不用这种字眼,他就用天,或者道这一类的字,就是代表心物是一体的;所以“物不胜天”。他说我们何必为外物困扰了自己呢!能够把万物看空了,看通了,不被困扰,就不被束缚了。所以,我们又何必讨厌这个身体,乃至于物理世界的东西呢!下面另起一个故事。

你怕死吗

俄而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其妻子环而泣之。子犁往问之,曰:叱!避!无怛化。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这四个好朋友,过一阵子,子来生病了,太概肺积水,或气管炎而气喘;“喘喘然将死”,气都出不来,快要死了。他的老婆儿子围着他哭。这个子犁“往问之”,就是探望他的病,看到他家里的人围着他,那么悲哀,子犁就骂人了。“叱!避!”你们通通走开,把他的家人都赶开。“无怛化”,生病也好,死也好,一切都是天地物理自然的变化;生病的时候就生病,当然不是叫你不吃药,药还是要吃,何必心里恐怖!

我们先讨论这一点,关于子来生病,庄子只讲了三个字,“无怛化”。“怛”就是害怕,害怕变化,这就是生病的哲学了。上面讲一个生理变化的道理,我们生病,不管是中医、西医,在医理上有个最大的原则,学医的同学们更要注意,任何病只有三分,但是我们心理的痛苦加上去,变成了七分,好痛哦!好痛哦!尤其生病的人喜欢人家照应,等于小孩子一样,孩子见到娘,无事哭三场,没有事情都要哭一下的。人生病的时候最喜欢别人来看他,照顾他,痛不痛啊?痛得很哦!有许多人就是小孩子脾气,其实并没有那么痛,喊痛都是自己心理作用。

譬如一个人感冒很痛苦,但是自己心理把它加重了,因为恐怖生病,下意识的心理作用;这个加上以后,使病的消除增加很多的困难。所以在医学上,可以看到很多的事实,往往有些人吃错了药,但把病吃好了,因为信赖医生,认为药吃下去,自己就会得救了;所以有许多医案,给病人吃的根本不是药。现在美国很多家庭,都是摆的药瓶子,非常相信药,当然医生生意也好,尤其是各种维生素,多得要命。

但是据我所知的资料,而且都有医学上最高明的资料,很多医不好的病,医生给他吃的是白糖,包起来像一颗药一样,他说,多半是安抚病人的心理;结果病人也活得好好的,因为心理病很严重。科学文明愈发达,一般人的心理病愈严重,要解除自己心理这个问题,就是庄子这三个字,“无怛化”,没有那么恐怖,对于生命看得空一点,生病就不那么恐怖,也不那么怕死了。因此,子犁这两句话骂子来家里的人,叫他们走开,你们怕什么呢?这是自然的变化。

倚其户与之语曰: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

子犁就靠在窗子旁,窗子叫做户。门是门,户是户,户是室内,房子以内的门叫做户,外门大门叫做门,等于说落地窗叫做户。子犁就靠在门窗给他讲话。“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他说好伟大的造化啊,不晓得要把你变成什么样子了!更不晓得要把你送到哪里去!因为生病了,生病下一步要死,“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死后会变成为老鼠肝吗?或者一条虫的手臂吗?这里说的像生命轮回,其实鼠肝虫臂都是没有的东西。

子来曰:父母于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彼近吾死而我不听,我则悍矣,彼何罪焉!

子来说,宇宙天地等于我们的父母,是个大父母,宇宙万有就是阴阳所变。它“不翅”,没有翅膀,就是没有形象而飞得很快,万物的速度跟不上它,变化无穷,快速得很,庄子说这是我们的大父母。所以万有的生命,包括人,都是这个大父母阴阳所生,不翅于父母。

“彼近吾死而我不听,我则焊矣,彼何罪焉!”我这个大父母,宇宙主宰,阴阳造物的这个作用,如果认为我要死,我也无法抗拒,只好听它的。假使我不听命令,不顺其自然而死,就是反抗,“我则悍矣”。为什么要抗拒父母的命令,抗拒阴阳的命令?它要你死也不是罪过,要你生也不是恩惠,很自然的,就是这样一个规律。而且我们这个生命是它变出来的,我们必须还之于它,要听命于它才行。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中国哲学里常用到,造物、造化、阴阳、大块等。前面提过大块就是我们这个天地,天地“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这是生老病死。这里有个比较,过去佛家的哲学,对于人生生老病死的四个阶段,非常看重,整个的印度哲学也都看重。印度哲学提出来的四个阶段很明显,中国本来也有;印度哲学是要从这四个问题跳出来,要脱离,要人如何解脱生老病死,因而创立了佛学的哲学系统,也就是佛教的基本宗教哲学。

如果拿掉了宗教的外衣,只拿文化精神来比较,庄子在这里的说法,代表了中国上古文化对于生老病死的看法,轻松得很!不像其他宗教看得那么严重。庄子说,这个大块天地“载我以形”,注意这个“载”字,我们上次也提到过,是说这个身体像车子一样,把“我”装在里面,就是“载我以形”的意思。所以说,身体不是我,我也不是身体,可是身体现在属于我用的,等于我的一部车子。有了形体,活着时“劳我以生”,活着忙忙碌碌;“佚我以老”,老了给我一个退休安洋;“息我以死”,死了是让我休息。所以“故善吾生者,乃善吾死也”,真懂得生命的人,才能够真懂得死亡,生既不足以喜,死也不足以怕,这是一个很自然的阶段。

但是呢!所有的哲学,以及宗教哲学,都只讲到这里为止,死了以后还有没有呢?那么这又归到佛学里头去了。答案是还有。道家没有讲得那么明显,承认还有,还再来的,就是轮回。轮回就是重新回转来,又是生老病死,所以这个生命永远是连绵不断的,这是生命的现象。这个现象的后面有个东西,有个无比的功能,那就是宗教哲学所定的第一因。第一因另有各种名称,叫它是道也好,叫它是什么也好,庄子接着另有一个形容。

顺自然 逆自然

今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铘,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

这个譬喻很妙了,庄子打一个比方说,“大冶”,有个打金的工程师,在锅炉中锻炼黄金,准备把金铸造成别的东西。岂知黄金一倒入锅炉里,这个黄金就高兴得跳起来讲,好啊!这一次轮到我了,我马上要变成一把“镆铘”宝剑了!古代冶炼名剑,都要五金混合而炼的;如果这个金一到锅炉里就跳起来叫,那个工程师一定认为这个黄金是妖怪,一定把这块黄金设法搞掉。

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

现在我们这个生命,“犯人之形”,“犯”就是“范”,现在我们变成人的形状了,“而曰人耳人耳”,自己还叫着,我是人……我是人!所以生命的主宰,看我们这些人都是妖怪,是不祥之人,像这块金子一样。本来就是个人嘛,为什么要自己宣传呢?就是自己在作怪。

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成然寐,蘧然觉。

庄子这一段特别提出来说,我们要认清楚,整个宇宙就是个大化学锅炉,“今一以天地为大炉”,现在是以天地为大化学锅炉,天地间有一个功能,能创造万物,这个功能叫做造化;造化就是这个工程师,他要把我们变化成什么,就是什么。“恶乎往而不可哉!”不能说接受不接受,要顺其自然。本来晓得宇宙就是个大变化,我们让它变化,变化成什么都可以,你何必要叫!自己不要在那里对生命矛盾别扭。

这个道理就说明,我们对生命认识不清,所以自己对生命有怨恨,对人生有不满。其实任何环境人都可以生活,可是偏偏人对任何环境都不满意,都会怨恨,就像那个黄金跳到锅炉里,自己叫了起来,那就是妖怪。所以人要认清楚,自己生命就是那么变化,不必怨恨,也没有悲欢喜乐,一切很自然的。

“成然寐,蘧然觉。”造化在锅炉里打造了一个成品,就是我们人了,成品已经造成,人的生命也装到这个身体里了。“成然寐”,变成人这个东西就睡觉,糊里糊涂睡觉;就是佛经上讲长夜漫漫。这个夜很长,这一觉睡下来,算不定活了六十岁,就是睡了六十年。“蘧然觉”,等到有一天我们身体不行了,这个工具使用完了,我那个精神离开了这个身体工具,回到大自然,那就是梦醒的时候;非常舒服。

这一段故事,最后这两句话,说明我们活着生命装在身体里,这个是倒霉的时候,是我们大睡眠的时候;等到我们有一天梦醒了,这个身体就不能拘束我们了。

在庄子所讲有关生命的道理和寓言比喻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心点,大家不要忽略,就是人如果懂了这个道,虽然在自然变化之中,自己却能够做宇宙之主,主宰自己的生命;这就是生命的升华,这种人叫做真人。真人可以说把天体上太阳月亮拿在手里,像汤圆一样玩的,这个真人比宇宙还要伟大,有无可比拟的生命功能。

《庄子》的内七篇里,表面上都是如何解脱,顺其自然;但是有一个违反自然法则的,可以不随这个变化走而超越了这个变化的;只有懂了道的人才办得到,这个才是中心重点。我们读《庄子》的时候,往往被他这个自然变化,又美又幽默有趣的文字迷糊了,而忘掉了中间有一个能够作主的。大凡一般研究《庄子》的,乃至我们喜欢《庄子》的人,据我的经验看来,古今以来各种注解,多半只注意到逍遥解脱顺其自然这一面,而忽视了逆行修道主宰生命的这一面。

以前我在西南一带碰到一位老朋友,是有名的天文学家,名字一时想不起来了,是四川人。如果活着,应该有百把岁多一点了。他是老牌英国留学生,学天文的,中国文学也好。自从我们中国文化接触到科学,这一百年来真学天文科学的人没有几个,一般都是学实用科学的多。所以我们一听学天文的,觉得非常了不起;而且他学的天文,不但懂得西洋的天文,对中国的传统天文也非常有研究。所以我们都笑他,昨天夜里又没有睡觉吗?他夜里经常不睡的,夜里研究天文,从前没有天文台,没有现在的科学设备,那是几十年前,他穿着很厚的皮袄,戴很厚的帽子披风,站在房子高楼的顶上,仰观天象。问他国家有什么变化?他讲得很准,比说寓言还要准,那是科学。某一个星座变了,世界上会怎么样变乱了。抗战时期我们问他,打仗还要打多少年?他说不是三年五载的,掐指一算,不是算什么子丑卯酉!他是算数学的,说总有十来年吧!八九年免不了的。

这个人看来怪里怪气的,因为我们大概太熟了,看他倒很自然,就是庄子所讲子桑、子舆这一流的。他走起路来眼睛都看着天,目中无人,好像非常傲慢。他说我很尊重每一个人,不过我看天文看惯了,看看人啊,非常渺小。他坐在茶馆里,或者是跟大家一起吃饭,也是这样往上看的。因为他是学天文的,看这个世界,看这个地球,像汤圆一样。况且我们这些人类,活在这个地球上,像汤圆上的蚂蚁,他说一点意思都没有;所以懒得看人,就看天。

他晚年的时候,最欣赏《庄子》,好像庄子的道已经传给他了那个味道。这种人做朋友很有意思,办起事情来是一塌糊涂,人情世故什么都不懂。家里又有钱,穿衣服怎么穿都不管,扣子也乱扣,朋友看到又扣错了,把他解开重扣上,他觉得这些都无所谓,还说你们怎么不读《庄子》!这个扣子,那个扣子,扣到就可以了嘛!所以这个人很自然。像这样一个朋友,他在《庄子》解脱逍遥的方面,顺其自然,研究得很透彻。他的生活就在天文的境界,宇宙的境界,我们称他活在《庄子》的境界里。但是他只晓得解脱,而忘了一个东西,一个从解脱中如何使生命可以作主的东西;所以今天特别提出来说明。

我们研究《庄子》,这是中国道家之道,道家之道主要有个精神,就是自己可以作主。你看《庄子》这里头,每篇之中都来这么几句,等于道家的密宗,秘密的;他讲了几句以后又不讲了,塑造一个得了道的人是怎么样的!真人又是怎么样的!然后不讲了;接着又是讲普通的俗话。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下。现在再说下去。

挑战无极的人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为友,曰: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终穷。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这三个是人名。这就是庄子的文章,所谓“相与”就是相同,哪个人能做到四件事?第一是“相与于无相与”,相同在无相中。学佛的同学注意,这个无相有相,庄子早提出来了,不等佛学传来。他说哪一个人能够做到彼此相同地活在无相之中?那就是不着相,活着的这个生命,一切不着相,不被现状所迷。第一句话是做到了不着相,不着相就解脱了;解脱了以后,万事不管吗?就是我报告学天文这个老朋友的样子,怪里怪气,我现在认为,前辈的高人怪朋友,现在几十年间这种人都找不到了。所以越想他们越可爱,可惜访旧半为鬼,或许当仙人去,不做鬼了。

第二件呢!“相为与无相为”,光解脱了也不行啊!要能够入世,能够有所作为。虽然入世,虽然还在做一个平凡的人,一切所作所为不着相;因此我们可以讲,道家始终处在出世入世中间。儒家是偏重入世的,譬如孔孟,绝对懂得这个道,悟了这个道,但是偏重于入世,以仁爱大悲的心情,明知这个世界不可救的,他硬要救世救人;不是他笨,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圣人之行。

佛家呢!老实讲,不管你大到什么乘,最后还是偏重于出世。道家则站在中间,可出可入,能出能入,要出要入都可以。道家始终是站在门的中间,你说进来吗?他抽腿就出去了,你说出去吗?他拔腿又进来了,始终在这个中间,这是道家之妙。大家研究禅宗的,往往说禅宗是受了老庄的影响,这倒不尽然,不过禅宗与老庄非常相合,尤其禅与佛学的很多名词,借用老庄的太多了。譬如刚才提到的“相”,庄子早就提出来了。这两句话,是两个重点的观念;“孰能”,孰就是谁,谁能做到相同在无相中间玩?这是游戏三昧,游戏人间。但是有些不是专求解脱,而是入世的,“相为于无相为”,就是入世的作为,这是两个观念。下面再提出问题。

第三件,“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他说哪一个人能到天上去?“登天”,这是指有形的天,“游雾”,在天上的云雾里去游玩,跳到游泳池里不好玩,要到太空云雾里头去玩玩。这还不算,还在那个虚空中腾云驾雾,“挠挑无极”。“无极”又是一个名称,代表无量无边的这个大宇宙,把这个空空洞洞的太空,无量无边的宇宙,用指头挑起来;像是我们玩铜板一样,随便在手里翻转,谁能够做得到?这是三个观念了,接下来是第四个观念。

“相忘以生,无所终穷。”能够忘了这个现象界的生命,“相忘以生”,这三个人现在的形体还是人啦!所谓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忘记了现象界的生命,“无所终穷”,抓住了生命一个真正的主宰,无量无边,无尽无止。但他没有说永远常在啊!而是无所终穷,也没有完,永远不完。这个生命的几个大原则,哪个人能够做到?所以许多人修道学佛的朋友,我看他性格相近的,就建议他去读《庄子》就好;读《庄子》比佛学好,读了佛学太宗教化太严肃,马上就要吃起草来了,不然就要拜佛啦!这是引用陈教授的笑话,我们一吃素,他就说我们是吃草,这个太严肃了。读了《庄子》呢!没有这样严肃,非常解脱,一边敲木鱼,一边念《庄子》,所有的烦恼都忘掉了。

《庄子》是道教的经典,道教念经是念《庄子》,也就是《南华经》。道家的大庙子很少有道士道姑敲木鱼念这些经耶,但是你若敲到木鱼念念《南华经》,也是别有味道,很解脱很轻松。可是你念得很轻松解脱当中,着了相,被文字骗了,执著解脱轻松这一面,反而忽略了中间最严肃的一面,就是生命可以自己作主的这个道理。庄子没有明说啊!他是暗中说的,秘密地说,“相忘以生,无所终穷”,这种的句子非常多,内七篇里头,到处提到了这些观念。

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为友。

他们三个人提出来这个话以后,就是刚才我报告给你们诸位听的,像我那个老朋友一样,一天到晚眼睛看上面,目中无人。所以“三人相视而笑”,彼此你看我,我看你笑了一笑,“莫逆于心”,大家心里有数,他们三个人自己心里懂了,所以三个人做了好朋友。

方外人 方内人

莫然有闲(间),而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待事焉。

“莫然”两个字等于现在用的“忽然”,忽然之间。“有闲”,就是过了一段时间,结果“子桑户死”,这三个朋友中间死了一个了,“未葬”,还没有埋葬,没有送到殡仪馆。孔子够热心的,听说子桑户死了,就派他最有钱也最得力的学生子贡,你去看吧!“待事焉”,去看看啦,有没有什么事情要办;要钱出钱,要力出力,子贡都做得到。

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

结果子贡奉了老师的命令,进去一看啊!那两个朋友坐在旁边,既不流眼泪,也没有什么难过,在唱歌呢!一个在编曲,同我们现在出殡一样。所以我们中国人都是学道的,出殡时有洋琴钟鼓,什么都有,古今中外的音乐倶全。和尚、道士、端公、师婆,通通加上,一条街都摆满了。人家笑我们,我说这是中国文化,这叫做吵死人,死人在棺材里一定被它吵醒的。

子桑户的这两个朋友就这么玩,或者编曲,或者弹琴,唱的什么歌呢?“嗟来桑户乎!”这是古文,就是现在的唉呀呀,就是那么唱。他两个说桑户啊,唉呀呀,你总算回去了,可怜我们两个人,

“犹为人猗!”我们可怜,还在当这个人,做人好讨厌,你好了,总算回到那个地方,我们现在还是一个假人。假的这个东西,叫什么名称呢?就叫做人。可怜我们还是人!

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临尸而歌,礼乎?二人相视而笑曰:是恶知礼意!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多严肃啊!嘿!一看这个状况,赶快跑两步,跑到这两位先生面前。“敢问”,就是请问,他们是子贡的长辈,所以礼貌上用敢问。“临尸而歌,礼乎?”他说人死了,你不流眼泪鼻涕,还唱歌,这个合礼吗?如果这一幕演成电视剧一定很妙的。“二人相视而笑”,结果这两个人,大概一个寒山一个拾得那样子,一看子贡这个家伙来讲这个话,嘿嘿!你讲的什么话!这两个就面对面笑了。“是恶知礼意!”你这个年轻人,你还懂得礼啊!礼是什么意思啊?你懂吗?就把他这样骂一顿。子贡吃瘪了,挨了棒子。

子贡反,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者邪?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临尸而歌,颜色不变,无以命之。彼何人者邪?

子贡挨了骂跑回来向老师报告,治丧委员还没有当上,已经挨了一顿骂,就问孔子,他们两个是什么人啊?“修行无有”,看他两个人平常人品都很好,好像得道之士,很讲究修行。你们学佛的同学注意!修行两个字又是庄子提出来的,后来佛学翻译修行都是用庄子的。“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他说“无有”,修到空了,他们两个修到了好像满不在乎,一切皆空,甚至于把人的生命形体形象都丢掉了,一天吊儿郎当。“临尸而歌”,在死人前面唱歌,颜色不变,还很高兴的。“无以命之”,他说我这就不懂了,老师啊!“彼何人者邪?”他们是什么人啊?

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

孔子说,你不懂,他们是方外人士。方就是范围,他们已经超过了一切的范围,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他们游方之外,跳出物理世界一切范围,什么都不能拘耒他,所以叫做方外。后来佛学借用这个名词,出家人叫方外人。孔子说“丘游方之内者也”,像我嘛,还在这个范围以内。游于方之外,游于方之内,这个名称观念,也是庄子提出来的,所以我们后世中国文化,不管是道家的道士,佛家的出家和尚,都自称方外人,就是这个地方来的典故。下面这一段郭象的注解就高明得很。

夫理有至极,外内相冥,未有极游外之致而不冥于内者也,未有能冥于内而不游于外者也。故圣人常游外以弘内,无心以顺有。故虽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夫见形而不反神者,天下之常累也。是故睹其与群物并行,则莫能谓之遗物而离人矣。观其体化而应务,则莫能谓之坐忘而自得矣。岂直谓圣人不然哉?乃必谓至理之无此是,故庄子将明流统之所宗,以释天下之可悟,若直就称仲尼之如此者,或者将据所见以排之,故超圣人之内迹而寄方外于数子,宜忘其所寄,以寻述作之大意,则夫游外弘内之道坦然自明,而庄子之书故是超俗盖世之谈矣。

“夫理有至极,外内相冥”,郭象的文字学庄子,可以说时代向后较晚,比较下来,文字的通、显、畅、达,比读庄子的还痛快。“理有至极”,“理”就是哲学、真理,有最高的真理。“外内相冥”,不在内,也不在外,当然也不在中间,内外混同。

“未有极游外之致而不冥于内者也。”这个“极”变成一个动词,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修养真能做到游心于方外,解脱又逍遥,到了方外的境界,自然与内在真正的相通了。“未有能冥于内而不游于外者也。”相反的,如果内在真悟道了,内在真通了以后,自然就跳出三界外,游于方之外。

所以得道的圣人,常常“游外以弘内”,这个心(精神〉能跳出了物质世界,在天地以外,可是内在还是弘扬这个道业。“无心以顺有”,虽然是无心,空的,可是仍在现有世界中游戏。拿我们现在漂亮的名词讲,真正得道的人,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虽然在形体上做入世之事,他的精神永远跳出来,空灵的,不受拘束的。

“故虽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这就是儒家所标榜的尧舜这些圣王之道,所谓得道的圣君贤相,内圣外王的这个道理。所以得了道的人才能够入世。“终日挥形”,一天到晚事情多得不得了,忙得很,“而神气无变”,实际上他内在的修养,神与气,没有受外界影响,那么忙碌,内心没有变动。人要修到这个样子啊,可以做帝王,可以做帝王师,可以做领导人。“俯仰万机”,一天忙得呀,一万件各种各样的事,都是拖累,可是他内心是空空洞洞的,“淡然自若”。

“夫见形而不反神者,天下之常累也。”一般人只抓到了自己的外形,抓到了外界的一切事情,而不回转来找自己生命的那个真谛,所以感觉生命是痛苦,是拖累,是矛盾的。“是故睹其与群物并行”,因此这些人不懂道,自己不能得道,在这个人世间,虽然有个肉体,有个灵魂,自己没有找到灵魂的真谛,自己也变成一个机械人,“莫能谓之遗物而离人矣。”不能跳出物质世界的束缚,而真懂得一个人生。

“观其体化而应务,则莫能谓之坐忘而自得矣。”如果能够了解了道,得了道,体会到宇宙万化的自然而变,虽然你做生意也好,尽管忙碌之间,办公桌上有八个十个电话通通响了,也无所谓。不过这要训练啦!如果十个电话一起响起来,你准备先接哪一个?你心里紧张不紧张?你们诸位青年也许将来会到这个境界,这个时候你怎么办?我们要研究一下,这个时候,不晓得哪一个电话最重要,一定是紧张的;如果体会到变化之道,则自然能够应付。“则莫能谓之坐忘而自得矣。”可以入道了。坐忘是庄子提出来的,就是佛家所讲入定,那就是杜甫讲诸葛亮的诗,“指挥若定失萧曹”,就是这个道理,指挥若定,就是入定一样,很自然。

刚才拿这句话来解释,当碰到万马奔腾的时候,看你能不能做到指挥若定,达到坐忘的境界。“岂直谓圣人不然哉?”所以你能做到了这样,才了解圣人是入世的,不一定是出世的,并不一定跳出了红尘才叫得道的人;也就是说,真正得道的人不一定跳出红尘。“乃必谓至理之无此是”,因为不懂这个道理,才会认为修道好像同现实生活脱离关系,这完全错了。真正的修道学佛,懂了以后更积极地入世,更积极地面对现实;所以大乘佛学也是如此,道家的道理也是如此,庄子这里的道理也是如此。“故庄子将明流统之所宗”,所以庄子把明白悟道的道理,归到一个宗旨里头,这个叫做道。这个道是要你智慧去理解的,去体验,“以释天下之可悟”,告诉我们道是可以摸得到的。

“若直就称仲尼之如此,或者将据所见以排之”,《庄子》这本书里头,经常可以看到对孔子的挖苦,事实不然。孔子的号叫仲尼,上古的人倒不避讳,对圣人直接叫名字,乃至对父亲也可以叫号。后世的人很奇怪,对父亲的名字都不敢叫,现在不相干了。但是子思著《中庸》的时候,他没有称夫子或者我的祖父,直接也叫祖父的名字,这是古礼,但是不能叫名,只能叫号。仲尼是孔子的号,因此郭象说,庄子其实没有挖苦孔子,而是非常捧孔子,他怎么捧呢?“若直就称仲尼之如此”,他直截地说孔子也是这个道;没有转个弯说,或者故意幽默他一下,“或者将据所见以排之”,不像一般人借口排斥,这就证明庄子是捧孔子的。

“故超圣人之内迹而寄方外于数子”,实际上孔子心里头早已游于方外,故意在嘴巴上这么谦虚地说。“宜忘其所寄,以寻述作之大意”,所以我们后世人研究学问读文章,不是只看字句,更要了解文章里所寄托的道理;要透过文字以外,真正懂得其中的含意。“则夫游外弘内之道坦然自明”,心跳出三界之外,行为仍在现实之中,这就是现实生活中跳出三界之外,懂了这个道理,才懂得道,“坦然自明”了。

“而庄子之书故是超俗盖世之谈矣。”这里郭象特别捧庄子,他说《庄子》这一本书,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是捧得不得了的捧。“超俗”,超出世间一般所及,而是“盖世之谈”,当然不是盖世太保,就是我们这几年的新名词“你不要盖了”。历史很多都用“不要盖”,所以这个盖还是老话呢!

现在我们把郭象的这一段妙文也看了,有个重点,孔子告诉子贡说,他们是游于方外之人;像我呢!还在方之内;换句话说,还在羿之彀中,还在那个中心点,没有跳出轮回以外。下面再回到庄子的原文。

圣人看生死问题

外内不相及,而丘使女往吊之,丘则陋矣。

孔子说,唉!我刚才忘记了,只听到朋友死了而关心。实际上,方之内与方之外不同,出家人跟在家人“外内不相及”,他们已经得道了,结果我刚才忘记了,还以世俗的观念,叫你跑去给他办丧事吊丧,真丢人!惭愧惭愧!

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彼以生为附赘县疣,以死为决菝煮,夫若然者,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在!

孔子说,他们是得道的人,“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他说这个天地赋予一个生命做成一个人,所附的人体是个累赘;现在这个人死了,累赘已经解脱了,“游乎天地之一气”,回到天地同根万物一体的那个“炁”中。那个“炁”不是空气的气,等于现在讲的本能、能量,回到那个里头;所以他们对于现有形体的生命,看成是身上长的瘤子,应该割掉的。他们认为死啊,是把这个癌瘤割掉了,痛快得很呢!所以他们是这样一种人。“夫若然者,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在!”他们已经解脱了生死,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也没有先后,一切都是很自然。

假于异物,托于同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复终始,不知端倪;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彼又恶能愦愦然为世俗之礼,以观众人之耳目战!

这些得了道的人,我们看他们肉体死了,其实是死是活同他们都没有关系。这里要传我们人生的秘诀了,“假于异物,托于同体”,就说我们这个肉体吧!是我吗?不是我!你分析看看,细胞、神经、骨头、头发,没有一样东西是真的我,都是假借来的,借来用几十年。不同于我的是“异物”,把“异物”凑到一起是同体,勉强说这就是我,是我的身体,跟我相同。所以你借来用就用了,不要看得那么严重。

身体也是个机械,现在科学发明了机械人,是我们人类指挥机械人,也许将来会被机械人指挥了,那就很可怕了!当然不是必然。不过外国有些神经病的科学家,正在向这方面发展,中国还谈不上,所以也有人写文章担心这个事。但这些神经病的科学家不了解,我们本来就是机械人,懂了《庄子》,就晓得我们祖先本来就是机械人;“假于异物托于同体”,我们手拿起来敬礼、拉手,就是机械的动作,我们的生命不在这个肉体上,躯体是我们机械。至于使用这个机械人的时候,“忘其肝胆,遗其耳目”,什么内脏一切都忘记了,眼睛、耳朵也忘记了。“反复始终,不知端倪”,忘了身体,也忘掉我了,在这个世界上舒服得很,既无欢喜也无悲,有什么了不起啊!他说“反复终始”,就是一个圆圈一样,佛家形容那个圆圈叫做轮回,像轮子一样,永远在转动。“反复终始,不知端倪”,一个圆圈的东西,你说哪里开始啊?哪里结束啊?它永远是个圆圈,没有开始,没有结束。

“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这些人,对于世界红尘里的事情,早就得了解脱,得了真解脱是真逍遥,“逍遥乎无为之业”。我们学佛同学注意!无为是老子提出来,庄子也在用,佛家翻译“涅槃”,正式应该是“无为”,所以后来玄奘法师研究了很久,最后还是采用了无为两个字。印度哲学里头“涅槃”这两个字,包括了六种无为,勉强相比的话,整个笼统的观念就是无为。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等于我们讲空,空不是没有。譬如这个虚空里头,有无比的财富,雷哪里来?电哪里来?是虚空里头来;电是最大的财富,这不过是虚空里头含藏的一种而已!尚未发现的还多着呢!无为里头有大有为。所以他们“彼又恶能愦愦然为世俗之礼”,你去给他讲世俗的礼貌,去吵死者,他们怎么接受嘛!“以观众人之耳目哉!”世俗的礼貌是给一般人看的,大家都在虚伪敷衍,这些人才不做这种虛伪事,没有时间虛伪敷衍。

《大宗师》这一篇主要的宗旨,就是后面提出的内圣外王之道,也就是自己如何先自养得道。得道的样子有一个模型的,在本篇前面以及前几篇都讲过了。本篇有个最重要的要点,有圣人之才无圣人之道,或者有圣人之道无圣人之才,都不能称为全才。因此这一段提到生死问题与圣人之道,以及无圣人之才的道理。这一段讲孔子派子贡去给子桑户吊丧的事,现在提出结论。

子贡、孔子都命苦

子贡曰:然则夫子何方之依?曰:丘,天之戮民也。虽然,吾与汝共之。子贡曰:敢问其方。

子贡问孔子,那你算什么呢?孔子说我啊,上天给我的刑罚是受罪的,所谓“天之戮民”,等于说被天杀戮,活受罪。我们可以讲,人大部分如此;有一句俗语说,“死要面子活受罪”,人都是这样。那么做圣人,像孔子一样,真是“天之戮民”!自己非常受罪的,因为要救世救人啊!这个重点反映本篇的中心,圣人之道与圣人之才,两者不可兼得。所以,由这里给我们一个人生观,就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讲的:

中路因循我所长 由来才命两相妨

劝君莫更添蛇足 一盏醇醪不得尝

古今以来,有才能本事的命不好,由来才命两相妨,两样总是相妨碍的。这首诗也就是说明才命两相妨碍,有人有才而无运气,一辈子没有好命运。所以我经常说,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都在文学里头,尤其诗词里头,充满了哲学思想。像这些文学的句子,就包括了人生哲学的大观念,所以看通了以后,人生没有什么大烦恼。由来才命是两相妨,有才就无命,能干聪明本事很大,结果给你苦一辈子,坐在那里,死要面子活受罪,就是孔子说的:“丘,天之戮民也”。

有些人命好,不劳而获,他七字不好八字好,就有这个命,你没有办法去妒嫉,也不要羡慕人家。拿佛家的道理来讲,人生的观念“欲除烦恼须无我”,一个人要去掉烦恼,必须要修养到无我的境界,才真无烦恼;“各有前因莫羨人”,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前因后果,就是才命两相妨,也不必烦恼,也不要妒嫉。因为孔子提出來,“丘,天之戮民也”,所以说到这些人生哲学的问题。下面孔子的话。

“虽然,我与汝共之。”孔子说,但是啊,不只我一个人命苦,做了我的学生,志同道合,你跟我一样生来命苦;生在一个变乱的时代,为救世救人,一定是苦命的。讲到这里子贡就问了,“敢问其方”,他说老师您讲半天,中间这个道理,我没有摸到,您告诉我一个方向吧!孔子看子贡还没有懂,他只好用譬喻来讲了。

鱼忘水 人忘道

孔子曰: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

孔子作了一个比喻,“鱼相造乎水”,这个“造”字,我们原来受的教育,要读“操”,曹操的那个操,音相同,意义稍稍不同。他说鱼在水里,不知道有水,等于我们人,天天在空气里头生活,不知道有空气,就是人相造乎气;鱼嘛,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我们大家都想修道求道,道不须去求,人本身就在道里头活着。所以在《中庸》里头也讲到,道并没有离开人,只是人自己离开了道。《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没有一刹那离开我们,“可离非道也”,能离开我们的,因为修道才来的,那就不是道了。道是天然,自己本来就是具备的,所以人本来就在道中,而自己不知道。

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

孔子提出两个原则,一个人生活在道中,不知道有道,等于鱼活在水里,不知道有水。再引申来讲,鱼需要水,所以我们养鱼的时候,“穿池而养给”,故意挖个池塘放进水,才养得住鱼。人呢,本来有道,道本来在人这里,可是人自己找不到,就像鱼在水中看不到水一样,怎么办呢?“无事而生定”,真正打坐修定,就是说你的心里一天到晚觉得无事,心中无事嘛,就真正得定了。为了达到心中无事的境界,打坐是训练自己的初步方法,不要认为打坐就是定,就是修道;如果打起坐来,心中还是很忙,又念咒子,又搞什么气脉啊,守什么窍啊,这里守那里守,生怕身上跑掉一块骨头那样!这不是在修道,是坐在那里心中开运动会,坐驰!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孔子这一句话,把修道的方法也告诉你,“无事而生定”。

真正的定,所谓做到无事,是于事无心,于心无事;这才真得到定了。定啊!并不是说你万事不管,盘腿坐在山上,心中无事那叫道;那个是半吊子道,半道;要于事无心,能够入世做事情,心中没有事,这就是工夫了。一天到晚地忙,可是心中没有事,于事无心,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过了就没有了;于事无心,于心无事,心中不留事,这样才是真做到无事。无事嘛,就是定了。子贡不是敢问其方吗?孔子就告诉他了,那么就要有定,有静定,而认得自己本有的道。因此孔子作一个结论。

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又进一步了,开始说养鱼,必须要挖一个池放下水,给鱼在里头悠游自在。修道,必须要做到心中无事,才生定。进一步呢,等于鱼在水里头,不知道有水,水也不觉得有鱼了。就像我们在空气里生活,活了一辈子,也不晓得空气的形象,都没有看到过;除了天冷鼻子里出气,冒一点白烟,那个还不是真的气。所以真得了道的人,不觉得自己有道;如果说得了道的人,自己还有个道貌岸然,或者是俨然有道那个样子,满嘴的道话,一身的道气,那就有问题了。

所以人“相忘乎道术”,得了道的人,忘了自己有道;等于一个穷人中了奖券,或者分到两百万,七天七夜都睡不着,镇定剂都没有用。但是那个习惯有钱的人啊,身上从来不带钱,说今天又赚了二十亿,听听而已,并没有觉得欢喜。可惜大家好像没有这个经验,等你慢慢发了财就有这个经验了。真到了那个时候,看到钱又进来那么多,可能有点厌恶,你说真把它丢掉嘛!也舍不得;可是来了以后,同鱼相忘乎水一样。我们在座也有做大生意,大资本家的,他听到就笑了,可见我很懂他的心理,就是这个味道。

天之君子 人之君子

子贡曰:敢问畸人。

子贡接着又问,“敢问畸人”,“畸”跟“奇”字一样,“畸”就是单,所以学《易经》要晓得,畸数,常常写成奇数,这个字念基。“畸人”就是一个怪人,我们现在的讲法,修道的看起来是怪人,稀奇古怪的。“畸人”,单独,超乎常情的人。

曰: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

畸者就是奇数,阳数为之奇,所以,得道人的行为与众不同,称为畸人。孔子说,得道的人为畸人,阳数充满,是纯阳之体。这一类的人,看起来都是怪里怪气,特别与人不同。“畸于人而侔于天”。他是不合于人世间要求的人,但他是合于天道。下面孔子有个结论,这个不光是讲修道,是讲做人的道德,人生哲学。

“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不过这四句话先要声明,年轻人不要随便拿来用,有时候人家骂你,讨厌你,你说你是天之君子,所以被人家看不起。那些认为自己是君子,是了不起的人,在上天看来是个小人;做人做的很好,汤圆一样,到处都滚得圆圆的,逢人必笑,实际上不是那么一回事。这是“人之君子”,一般人叫做君子,但是他是“天之小人”,不合于道,心肠不直。

这四句话,我们看历史上很多的人物,古今中外,的的确确有许多人,道德非常高明,可是人呢,到处不合适;而且命运也不好,到处不得志。孔子当年就是这个样子,周游列国,一个便当都弄不到;哪里晓得,死后到处都是牛肉、冷猪头,拜祭他一大堆东西。所以我说死后给他冷猪头吃,还不如当年给他一个热便当多好,热狗也可以。可是当时很可怜,他是人中之小人,天之君子。我们年轻的时候,也会借用的,有时候给人家搞得烦了,同学之间,你不要看我是人之小人,被你们看不起,哼!人之小人,是天之君子。

实际上一个真正修道的人,往往不合于世法,被世俗看起来,很讨厌。但是你要知道,不是全才的人,不够格为大宗师,庄子所引的这四句话,不是指大宗师;如果是大宗师的话,是天之君子,也是人之君子,那就是有圣人之才,也有圣人之道。这里是讲,有圣人之道的人,无圣人之才,所以处世都是不高明的。

刚才我们讲的这一段故事,是由孔子派子贡,去给子桑户吊丧,看到他几个好朋友不但不哭,还在旁边高兴唱歌;子贡回来报告,那么孔子就说明,这些人是得道的人,你不要拿世俗的礼法去要求他,他们已经了了生死,所以生来死去,他们看得很自然,死不过睡长觉而已,没有什么了不起。因此引出来孔子讲自己,而讲修道的方向。现在又另起一段,稍稍不同的。

丧事丧礼

颜回问仲尼曰: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居丧不哀。无是三者,以善丧盖鲁国。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乎?回一怪之。

颜回有一天问孔子说,鲁国有个名叫孟孙才的人,母亲死了,他也哭,但是“哭泣无涕”,没有眼泪鼻涕,就是嘴里哭啊哭啊,可见不伤心;“中心不戚”,内心好像没有真觉得妈妈死了;“居丧不哀”,办丧事的人,一点悲哀的形象都没有。如果说哭起来没有眼泪,一笑眼泪就出来,那是老人的现象,是老人的颠倒,老人有好几个颠倒,这是大颠倒之一。另外像坐着就想睡觉,躺下来睡不着;现在的事边说边忘记,几十年前的事却都记起来,这些都是老人的颠倒。

但是孟孙才并不是老人,可是哭起来没有眼泪;心中也不戚,不难过,又“居丧不哀”。“无是三者”,像这三件不合常情的事,与做人道理原则都相违反;结果“以善丧盖鲁国”,鲁国全国的人反而说,他对于母亲最孝顺,办的丧事最好。颜回说,“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乎?”这岂不有名无实吗?外面宣传得很大,实际上不是这个样子,有这种道理吗?“回一怪之”,颜回说老师啊,我实在觉得奇怪。

仲尼曰:夫孟孙氏尽之矣,进于知矣。唯简之而不得,夫已有所简矣。孟孙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就先,不知就后。

孔子说,你不要搞错了,社会上对他的恭维不是偶然的,孟孙才这个人,做人做到了顶,虽然生活在世间,但他是有道之人。“进于知矣”。这个知就是智慧的成就,得道了;“唯简之而不得”,办丧事虽够简单,但是他已经违反这个简的原则了;你看他也没有哭出来,也没有流鼻涕眼泪,实际上他已经超过了。

这里头有个什么道理呢?这里头有个大道理!中国文化三代以后,到周秦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养生送死而无憾;对年轻孩子的教养,对老年人照应,以及死后的丧事,这两头一定要办好,这是中国文化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其实不管哪一个国家的政治社会,一个人如果没有做到这些,至少在中国文化里认为他不是人。但是却产生一个问题,就是在三代至周秦之间,对于父母的丧事,办得太严重了。棺材外面要有椁,所谓衣衬棺椁,死者有几个女儿女婿,就要盖几条被子;古代又是多妻制的,如果有二十个女婿,死者的身上,就盖二十层被子。几个儿子穿几条裤子,所以棺材里头,春夏秋冬的衣服俱全,现在还要加上长袍马褂,军人又要军服,还要西装,那多极了,棺材里都装不下。棺材外面的东西就更多了,什么茶叶啦,石灰木炭啦,各种东西,你们看都没看到过,另外还有嘴里头含的什么,手里拿的什么,这个之多叫做一塌糊涂,非常复杂。

所以到了春秋战国的时候,最反对丧事过分的是墨子,他等于赞同伊斯兰教的葬法。伊斯兰教人的棺材,一个可以用几百年呢!那个棺材的底子,是个可以抽动的板子,人死了以后,白布包裹起来放进梢材,坟墓是挖一个坑,把棺材抬到那个坑上,然后板子一抽,尸体就下地了。尸体一定要接到土地,这有它的理由,人是地上的动物,天地生我,死后归之于地,也很有哲学的道理。尸体下地,封好泥土,这个棺材抬回来,第二次还可以用的。

当然伊斯兰教的葬礼,棺木方面简单,别的方面也不简单。丧礼太过,我也反对,这叫做吵死人,死人在棺材蛮好,把他吵死了。所以这里你就看到,孔子也反对丧礼过分;孔子在《易经系传》上也讲,“古之葬者……不封不树”,我们上古最古老的老祖宗,死了以后,也像伊斯兰教徒一样,就埋在地下,没有坟墓,也没有弄记号;后人因为所谓文化社会的进步,才建立了许多养生送死的花样,这是中国文化丧礼上一个大问题。

当然到我们现在很可怜,一个婚礼一个丧礼,今天没有一样是自己的文化;所以中国人自己讲是礼义之邦,到现在既没有礼,也没有义。婚礼嘛,七变八变,现在是爸爸拉着女儿带进礼堂,然后交给女婿,送给你了。你注意,就是手臂这么一挟,带进去了;走得很慢,如果我来带的话,很想走快一点,这个事情很多不合理啦!

关于丧礼,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可见也反对繁缛之礼。所以为了“唯简之而不得”这一句,我们引出了很多历史上的道理,孔子认为孟孙氏已经办得够好了。生者寄也,死者归也,我们人活在世上是住旅馆,死了就回去了,所以丧礼应该简单。“夫已有所简矣”,他说孟孙氏的母亲死了,他能够这样办丧事,已经很合理了,你不要过分地要求。

我们中国古人所谓合理,如果八十岁以上去世,那叫高寿,福寿全归;你尽管送红的挽联,这是合古礼的,那不叫做死亡,叫做登仙,成仙了。假使父母活到一百岁,或者一百多岁,古人常有活那么长的,当儿子的七八十岁了,那个眼泪哭不出来,何必非要眼泪不可呢!所以啊,办丧事,孔子说,只要尽力就可以了,这是第一个理由。第二个理由,孔子说:“孟孙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他本人得道了,他已经了了生死,所以对生死已经不是问题了。

“不知就先,不知就后”,这种人也没有时间观念,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人之所以不能得道,最痛苦就是被两样东西限制,一个是空间观念,一个是时间观念。所以你们打坐经常被自己的观念困住,有些人说,唉呀,老师啊,我只坐半个钟头,加一分都加不上去;因为他思想里头被时间观念所困,所以到了那个时间,就想睁眼看看,唉唷,还是半个钟头!他不能够“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如果你把时间观念一忘掉,就不同了。

人不晓得多么自找痛苦,有些修道人,非要面对东方才能打坐,北方就打不得坐吗?哪一方不住人啊?哪一方不生人不死人啊?为什么一定要东方才是生起方?北方还叫做不空如来呢!对着北方不是更好吗?这是人自己智慧不够,很可怜,被时间空间困住了。所以孔子说孟孙氏,第一了了生死,第二忘记了过去未来,“不知就先,不知就后”,不晓得哪个在先,哪个在后。

生命是变也是梦

若化为物,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

所以道家的观念,生死没有什么了不起!这个天地是个大化学的实验室,所有的生命都是这个大化学锅炉里的变化物;死后的肉体又变成其他东西了。我们的身体,也是其他东西变化而成的;当然很多素菜呀!豆腐牛肉呀!盐巴白糖,各种营养吃下去变化出来的这个身体,死后又经过一个复杂的程序,再变回去而已。

因此,中国文化对于生死叫做物化,一切皆在变化;学佛的人就叫做无常,无常也就是变化。没有东西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人死了就是“化为物”,外形变化了,因为生命的精神永远不生不灭,所以“以待其所不知之化!”下一个生命会变成什么,那是我们不可知的,得道的人就知道。“已乎”就是这样。

且方将化,恶知不化哉?方将不化,恶知已化哉?

这就告诉我们,现在大家都活着没有死,“且方将化,恶知不化哉?”新的生命,或者我们现在活着的人,怎么知道不变化呢?因为没有道,自己不觉得在变化,实际上,自己的身体随时都在生死,都在变化;前一秒钟的事情已经死掉了,现在脑子里是后一秒钟的事;昨天的我已经死掉了,今天的我不是昨天的我;前一秒钟的我也不是现在的我,随时都在变化中。“方将不化,恶知已化哉?”刚刚生下来的时候,你难道不知道是向死亡变化吗?你感觉自己是活着存在,却不晓得现在有一部分已经死去了吗?但也有另一部分又生回来。因为人不懂这个,悟不到这个道理,所以不能得道。

吾特与汝,其梦未始觉者邪!

孔子告诉颜回,我跟你都在做梦呀!瞪起眼睛做白日梦,没有醒;如果醒了就是开悟了。不做梦就醒了,醒了就开悟,得道了。我跟你两个人,都还在做梦,没有悟道,没有清醒。

且彼有骇形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情死。

并且像孟孙氏这个得道的人来讲,看到的死亡是外形,我们看到这个人眼睛不张开,没有呼吸,这叫死了,就哭了起来了。这个是壳子耶!这个外形等于电灯泡一样,生命不是这个外形,电灯泡坏了,电能电源没有坏;换一个电灯泡又亮了。所以我们普通人,只看外形,认为躯体是生命的根本;得道的人看到死亡的是形骸,“而无损心”,那个生命的本心,没有死亡,也不因外形的死亡而死亡,它永远常在。而且他觉得“有旦宅而无情死”,“旦”就是早晨,“宅”就是住宅,实际上就是旦暮,晚上就要回家休息了。他说,生来与死去等于早晨跟晚上一样,那个生命真正作用的那个常在,那个真常真生命,没有死亡。所以他说你对孟孙氏,根本看错了。

孟孙氏特觉,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

现在你去吊丧,孟孙氏已经搞得很好了,得道的人没有悲哀,也没有欢乐,不过呢!他总觉得自己还是在人世间,在做人嘛!人世间觉得死了人应该哭,所以他也张开嘴巴哇啦哇啦叫一下,他已经够好了,他总算肯应酬一下别人。“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因此乃不得已,因为大家要这样做,所以他无可奈何不得已而这么做。

且也相与吾之耳矣,庸讵知吾所谓吾之乎?

“且也相与吾之耳矣”,他说你们都那么做,他也只好跟着大家那么做,你们说天亮了,他也跟着说天亮了;碰到一堆疯子在一起,人家要他跳舞,他就跳了,不跳那个疯子要打死他,反而说他疯了;所以他只好这个样子。“庸讵知吾所谓吾之乎?”“庸讵知”就是你哪里晓得,换句话说,你不知“吾所谓吾之乎?”因为他得道了,无我了,所以他没有自己的我,一切都是大我,你认为你的我要这样,他就跟着你的我办吧!你要哭跟你哭,你要笑跟你笑,如此而已,他已经到达无我的境界。

如果是别的文字,像佛家嘛,直截了当,说一个无我就好了!庄子不然,用文字“庸讵知吾所谓吾之乎”,这样一“吾”嘛,就搞得我们糊里糊涂了。实际上就是说,他已经到了无我,没得我,没什么一个我叫做我,就是这一句话;让他文字一写就写成这样子。再进一步说无我的境界,你看人生哪里找一个我?从你的头发一直到内脏,哪一处是我?没有一处是我的。由无我的境界就讲到人生就是梦,不是人生如梦,那是文学的形容词,人生就是梦!什么如梦!梦还如人生呢!不是如啊!这个如不能用的,因为人生就是梦。下面就讲这个梦。

且汝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

“且汝梦为鸟而厉乎天”,当我们做梦的时候,梦到自己变成鸟了,飞得很高,飞到天上去;“梦为鱼而没于渊”,当我们梦到自己是一条鱼的时候,就躲进深水里去了,那个时候,也不觉得水的可怕,也不呛人;飞到天上也不要加棉袄,也不要穿毛衣,自己就上去了;梦中很舒服,这是讲夜里的梦。“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现在我们眼睛张开了,觉得那些是梦,觉得现在是清醒,但是我们想想看!现在会思想会讲话,你认为自己真是清醒的吗?这是个问号,“其梦者乎?”难道现在不是睁开眼睛在做梦吗?这是禅宗所谓参话头,问题没有给你答案,你自己去找答案;你自己想想看,你认为现在是清醒吗?还是认为现在是在做梦?

所以,人生究竟现在是清醒,还是在做梦?这是个大问题。譬如我们,昨天白天的时候,大家做了很多事,你现在回想一下昨天的事,这不是现成的梦吗?是睁着眼睛做的呀!可是大家不了解,把自己闭着眼的精神思想活动,当做是梦,认为自己很笨,被梦骗了;其实现在更是笨,现在的活动是睁着眼睛在做梦。现在被什么骗了?被眼睛骗了;不信你闭上眼睛看一下,马上前面的梦就没有了。究竟那个样子是醒,还是现在这样子是醒?我也不知道,庄子也不清楚,孔子也不晓得,叫做和尚不吃荤,肚子里有素—心里有数。下面讲一个道理。

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

“造适不及笑”,人的自然情感,到了最舒服最得意的时候,笑都来不及笑了,当然也不会哭,就是舒服到极点,笑都懒得笑了,那真舒服。当爱笑的时候,要哈哈大笑,碰到一件好笑的事,“献笑不及排”,来不及安排的,有些时候,我们听人家说笑话,肚子也笑痛了,一边叫他慢一点讲,一边又捧到肚子笑,就是“献笑不及排”,来不及安排的,那个叫做真的笑。如果说讲个笑话让我笑,然后先哈……笑,那就是安排的笑,不是真笑。“安排而去化”,这个安排不要当成现在的观念,现在说的安排,是预先想办法弄好;譬如我们上课了,把位子摆好,这个是现在人的安排。庄子这里的安,就是平安,排就是自然,自然的排列,自然的法则,放任其自然,安于天地,自然的相排而去化。

变化以后进到一个什么境界呢?“乃入于寥天一”,这又是庄子取的名词叫“寥天一”,等于佛家的涅槃、菩提、得道。“寥天”就是这个天上面没有一个什么,而是空空洞洞的,无量无边的天,空得无量无边,无尽无止。但是要空到哪里去呢?还是在这里,天地与我合一,万物与我一体的这个境界;“安排而去化,入于寥天一”,就是佛家所讲的涅槃。这一段又是人的生死问题,颜回来问孔子,孔子由死亡的问题,讲到活着的问题,告诉我们,夜里做梦是梦,白天也是在大梦中;要把这个大梦参破了,就得道了。真正地清醒了,那生死都在梦中。接着又是另一个问题来了。

谈仁义 论是非

意而子见许由。许由曰:尧何以资汝?

意而子跟许由都是上古的高士、隐士。许由就是唐尧时候的人,唐尧曾想让位给他,但他不愿意当皇帝,仍然当隐士,这段前面曾讲过。“尧何以资汝”,许由问意而子说,那个尧啊,究竟给你讲些什么话呢?“资”就是补充给你,或者是送给你些东西。他到底给你说些什么啊?历史上记载尧来找过许由,请他来当皇帝。现在许由反问意而子,尧向他说过什么话。

意而子曰:尧谓我:汝必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

这一点很重要,所谓后世中国文化的儒家,非常注重这个是非仁义,尤其是唐宋以后的儒家。意而子说,尧告诉我,叫我一定要实行仁义之道,“躬服仁义”就是亲自实践仁义,“而明言是非”,一个人一定要明辨是非,人世间的是非,一定要搞得清楚。

许由曰:而奚来为轵?夫尧既已黥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涂乎?

许由说糟糕了!“而奚来为轵?”他怎么给你弄一个陷阱,弄一个轨道给你走呢!“夫尧既已黥汝以仁义”,人生来像个小孩子一样,本来很干净很纯洁,什么仁义啊,是非啊,哲学啊,宗教啊,艺术啊等等,都是白纸上涂的颜色;人天生本来很干净,尧已经给你脸上刺青了。“黥”就是犯罪的人,脸上给他刺了字。他说,尧已经把你破了相,本来一个很干净的脸,刺上了字;“而劓汝以是非矣”,古人有个刑法,犯了罪把鼻子割掉,这个人永远看起来就是个犯罪的人。尧叫你明言是非,等于割了你的鼻子。

人有了仁义善恶是非的观念,就是价值的问题来了。所以这个问题,我也经常说,大家老一辈人在一起,看年轻人,愈看愈看不惯。老了的人蛮讨厌的,当然我也是一个老人,看年轻人这样不对,那样不对;不是鼻子歪,就是耳朵大,总归是没有一样对。事实上大家都认为,尤其现在年轻人,不讲道德,这个社会多坏,其实大家都在说梦话。所以说道德的观念,不管古今中外都有的,只是说法不同而已。

中国古的道徳是宗教性的,如果不道德,怕背因果;唉呀,不得了,将来死了阎王那里问案,或者菩萨会处罚,下地狱啊,有因果报应。现在这一套年轻人不信了。但是,年轻人有没有道德价值观念?如果说有价值的事才去干,这是利害观念,也是一个道德标准,不能说没有标准。凡是人一定有一个标准的,就算是一个动物,也都有它的一个标淮,只是形态不同,思想语言观念不同罢了。不要看他变成什么样子,再变来变去啊,那个人也都晓得张开嘴巴吃饭,冷起来晓得穿衣服;除非把这两样都变掉。所以说,这是文化意识形态的不同而已。他说人的真正的天生的本性,像一张白纸,干干净净的纯洁得很,尧舜教你道德是非仁义,那你可就完了。

“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涂乎?”你完了,你不得自由了,不得自在了,不得解脱了,不能得道了,不得逍遥了啊!你受了这个后天染污的拘束了。许由这样批评意而子,但是意而子的观念不同。

意而子曰:虽然,吾愿游于其藩。许由曰:不然。夫盲者无以与乎眉目颜色之好,瞽者无以与乎青黄黼黻之观。

意而子说,唉!这个道理我也懂啦!但是嘛,“吾愿游于其藩。”我愿意买个门票站在这个门口,“藩”篱,站在门边、不深入。许由一听这个话啊,很感叹了,“不然”,他说不是这个样子,你一定要这样做,我替你可惜。“夫盲者无以与乎眉目颜色之好”,他说,一个眼睛看不见的瞎子,永远没有办法看到人的颜色相貌,也看不到人的眼睛眉毛长得好不好。“瞽者无以与乎青黄黼黻之观”,瞽者跟盲者不一样,盲者是眼睛完全看不见;瞽者是眼睛坏了,只看见迷迷糊糊的亮。有些病人眼坏了,看不清楚,只看见一点点亮光,分辨不清颜色,就是瞽者。许由会讲话,我们想要学讲话就要学这些人,他在骂人,骂人不带脏话的。他说:瞎子嘛,看不清楚,我已经告诉你了,你这个头脑不清。

意而子曰:夫无庄之失其美,据梁之失其力,黄帝之亡其知,皆在炉捶之间耳。

“无庄”是古代一个漂亮的美人,最后年纪大了,美丽失去了;“据梁”是古代一个勇士,到了相当的年龄,体能到达了极限,拳王的宝座就垮掉了;黄帝是我们大家的老祖宗,智慧最高,“黄帝之亡其知”,年纪大了老了,智慧也没有了。这三个人,漂亮的,漂亮没有了;有力量的,力量没有了;有智慧的,智慧没有了,这三样东西都是人生最重要的。人漂亮可以骗死人;有力量可以控制人;漂亮使人爱,有力量使人怕,有智慧使人迷糊,这三样也是英雄创业不可少的。

但是一个人有特长的,最后丧失了,这是多么可怜!为什么丧失呢?“皆在炉捶之间”,像一块铁一样,在炉子里头锻炼,挟出来再用铁捶打,就是“炉捶”。这个“炉捶”代表人生的经验多了,就把天性的纯洁破坏了;所以年龄愈大,离道愈远,因为干净的心地不干净了;学问愈好,知识愈多,也就愈不能得道了;因为心里不干净,乱七八糟的东西太多了。“炉捶”这两个字,后人经常用到,你们将来看到古书上,提到炉捶这个道理,就知道出在《庄子》。这代表了人生的磨炼太多,原来的天真智慧,自然就丧失了,所剩的是后天的渣滓,所以学道愈来愈困难,愈来愈远了。

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

所以啊,天地很公平,给我们一个生命,给我们一个纯洁的头脑,干净的心地,可是又再给我们造了生命以外的许多环境,磨炼我们。等于一块顽铁,要很多的锤炼;结果嘛,就像在我们脸上刺了字,鼻子也割了,使我们自己很悲哀。

这个是什么道理?像我们人生,你们年轻同学们没有办法懂,因为我曾同你们一样,也年轻过来的。我十七八岁的时候,人家问我多少岁,我讲二十九。我二十一岁已经出来做事,别人一问我,我已经四十五了;而且胡子还留起来。现在啊,天天刮,恨不得一天刮七八次才好呢!愈年轻的时候愈想装老,喜欢看相算命;给我看相算命的很多啊,我那个时候也觉得自己前途无鼋,后途无穷的。有些朋友说,你将来到了走眼运如何,到了中年四十几走鼻运又如何;唉唷,我说这样好了,我把鼻子当给你,就少当一点钱,到鼻子的鼻运,我不要了,统统给你了。

看相算命靠不住的啊!大丈夫能造命,不要听这一套!年轻人有很多搞这一些的,我一辈子玩这些,自己也学,学完了都不看,什么相啊,命啊,人不可以貌相,你不要相信,没有这回事。尤其是女孩子们,找先生,千万不要相信这一套,相信这一套,不知道多少人上当。现在讲到这个道理,说起人在年轻的时候,觉得前途无量,后途无穷,到了中年,心就慢慢灰起来了,到了老年啊,愈想愈难过。

其实这是没有看通,这就是庄子这里的话,上帝、上天、菩萨随便哪一个啦,反正给你年龄大了,精力不够了,由漂亮变成衰老难看,难看正好休息!让别人的眼睛也可以多休息,自己也可以多睡觉,对不对?老了,人家看不起,我还正懒得跟你应酬呢!这个来拜访,那个来拜访,外国人也来,什么名满天下呀!我说我的天下就是那么大,我也从来没有出过天下呢!这些都不要听。

上天让你老,是让你休息耶!让你眼睛老花看不见,也不必戴眼镜,正好躺下睡觉,书也不看,你只要那么一想,人就合了道了嘛!已经让你漂亮过了呀,也出过名了,现在也要让别人漂亮漂亮;永远让你漂亮,别人怎么办呢?只要这样一想,你就得道了,就通了。“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我受的刑罚可能就是造物者给我机会学道,才得以认识先生您。

许由曰:噫!未可知也。我为汝言其大略。吾师乎!吾师乎!齑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凋众形而不为巧。此所游已。

许由说,我不确定你的想法对不对,不过我现在给你讲一点点道的道理。“吾师乎!”这个老师不是指一个人,是说这个道,“师法于道”这个道,但也可以代表人。譬如佛家叫做如来,道家叫做太上,再不然嘛,来个广成子;有没有广成子这个人不知道,不过《神仙传》上有,是黄帝的老师,传道给黄帝。实际上有没有这个人,不要去管他了。《封神榜》有这个神仙,说他会打“翻天印”,他手里有块印,一打出来,宇宙天地都没有了,变成天翻地覆,这个道理就对了,就是心印。

广成子,看他的名字就懂了,要想得道最后是不要学问,不要知识,有了知识,就有染污。可是在你没有得道以前,什么都要会,要“广成”了以后,变成一无所知,就得道了。许由说的老师是指广成子,或是讲太上,就不管了。他说我那个老师(道),“齑万物而不为义”,“齑”就是渍,把一切揉拢起来,像韩国的泡菜叫渍咸菜,“齑万物而不为义”,万物都是他制造出来的,他造了就造了,也没有觉得自己是了不起的仁义,或者是艺术,当做是应该做的。

“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那个老师,那个道,千秋万代都靠他,万物才得其生命,他没有觉得自己仁不仁!慈悲不慈悲!那些都是你们叫的,他只觉得是应该给出来;造了天地万物,造了就好了,所以“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这个天地还没有开辟以前,这个道就存在了,他也不老,也不少,永远是这样。“覆载天地”,这个天地都是他造成的,“刻雕众形而不为巧”,万物都是他造的,草是那么绿,树是那么青。造了我们人,有男有女,有白种红种黑种,各色人种,都有鼻子眼睛,又各不相同。这个本事多大,他并没有觉得自己技术高明,或者是个艺术家,哪一天开展览会,要你们来看看。“此所游已”,他说你想要懂得道啊,就要超越于这个境界,这个道就是这个东西。

所以后来到了南北朝,有一位禅宗大师傅大士,他就把这个道,简单地用老子、庄子这个意义,归纳起来作了一首诗:

有物先天地 无形本寂寥

能为万象主 不逐四时凋

“有物先天地”,有一个东西,这个是道,天地宇宙没有开辟以前就存在。“无形本寂寥”,它无形无相,本来空空洞洞。“能为万象主”,造作万物,为万有的主宰。“不逐四时凋”,它不随着气候而有生死存亡。这是综合刚才庄子所讲的意义。讲到这里,把道讲得那么大,要怎么得道呢?孔子跟颜回又有对话了。

颜回的修行成就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

颜回听到这里,就说“回益矣”。老师我懂了,这一下懂得道了,好修道了,他说我已经进步了。孔子说,哦?你懂了道,进步了?“何谓也?”把你的心得报告看看。颜回说“回忘仁义矣”。现在我心里头放下了,什么文化呀,艺术呀,学问呀,文学呀,仁义道德这些,都放下了,我心里头都没有了,进入道了。孔子一听,说“可矣,犹未也”。你是放下了一点,只放下了仁义道德,还没有完全,才刚刚入门。等于你们修道一样,有时候瞎猫撞到死老鼠的时候,心里就空空洞洞的,以为悟了;那是耽误了的误,不是真的悟。那比颜回这个还差一点,颜回是真的放下了仁义。孔子说:可以啦!还没有完全。颜回听老师批驳还没有完全,又去用功打坐了。

它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

不晓得搞了几天,颜回又来见孔子,说“回益矣”。老师啊,我真的懂了道了,进步了。孔子说,你讲讲看,报告一下。颜回说“回忘礼乐矣”。我更放下了,脑子里把所有这些文化精神,中国文化传统的观念,一股邋遢都丢得光光的,没有了,放下了,放下了就是道。孔子说“可矣”,可以啦,“犹未也”。还没有完全。

它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

颜回听老师这么讲,又回家去打坐了,是不是回去打坐不知道,是我加上的。有一天又来看孔子。这一回,你注意哦,过了三关了,跟禅宗说的过三关一样。“回益矣。”我悟道了,这一下不是耽误的误。那么孔子说,怎么讲呢?颜回说“回坐忘矣”。什么都放下了。你们打坐就要做到这样,“坐忘”,也不晓得自己坐在这儿,也没有我,也没有身体,也没有人,也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什么也没有,天地什么都放下了,连那个放下的还要放下!不是那么一股死相坐在那里,好像比长途赛跑还要吃力的样子。看你们打坐坐在那里,有些人,两个手那么叉起来,不晓得干什么,像是角力比赛,说是结手印;结了手印就不怕魔,又不怕鬼。不晓得搞些什么,都不是道!真正的道要坐忘,真正地放下,时间、空间、身体都没有,更要忘记了两条腿。孔子听见颜回说“坐忘”,“蹴然”,古人在孔子那个时候,在榻榻米上席地而坐,孔子一听,本来屁股坐在两条腿上,一下子膝盖头就站起来问颜回说,你讲什么?“何谓坐忘?”你说说看,什么叫做“坐忘”?

颜回曰:堕枝(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你们学禅宗也好,学什么宗都好啦,学端午节的粽也好,就要记得,工夫要做到这样才行。“堕肢体”,身体没有了,没有感觉了,有些人打坐坐得好,老师啊,今天气通了,两个手印好像分不开一样。你既然晓得分不开,可见还有身体的感觉,何必来报告呢!你说,我现在好像两个脚麻过了,也不痛,不过仍晓得有两个脚,可见没有“堕肢体”。“黜聪明”,没得思想,没得妄念,没得杂念;可是并不是不知道,什么都知道;知道没有思想,没有妄念。“离形”,没得形体,“去知”,也没有智慧,就是不叫做智慧,还有一个智慧就不对了。有人前面还看到一团光,何必要你看到呀?用一个电灯泡就发亮了,那个光有什么稀奇啊!那是你里头气血通过后脑神经,要通不通而发生摩擦的作用,那不是道!搞清楚!老实告诉你们,有时候骗骗你们,好啊好啊!光啊光啊!你去光吧!有什么用!那都不是的,所以要“离形去知”。

“同于大通”,与天地合一了,什么是大通呢?虚空是大通,四通八达;你到了那个没得身体,没得智慧,可是一切都清楚,比你清楚的时候还要清楚时,就是大通。现在我们只清楚到这个楼上,或者夜里静下来,只有这个东门一带的范围大概知道,那不是“同于大通”。要真坐到了坐忘的时候,整个台北台湾的事情你都知道,会那么大通,是谓之“坐忘”。

不过我这个话是形容的啊!你不要坐忘了以后,还说我台湾的事都还不知道呀!那已经没有“黜聪明”了,要放弃了这些聪明,那是形容给你听。所以说“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你看庄子写文章很妙吧!这种话绝不从孔子嘴里讲出来,孔子讲就没有价值了,孔子是用憋的办法去教育学生;他的教育法是一路憋憋憋,绝不告诉你,憋到这样,颜回自己冲关了,颜回嘴里自己报告,孔子给他作了印证。

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你看孔子之伟大!他说你到了这个境界啊,“同则无好也”,

如果同到虚空合一,宇宙合一的话,没有是非善恶,也没有好坏,大通了嘛!到了这个境界,叫做“坐忘”,也可以叫做“坐化”。

所以后来佛家的坐化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罗汉得了道,自己最后要走,宣布死了,我那天走,再见,然后坐在那里,不要殡仪馆帮忙,本身一入定那个三昧真火热能一动,也不要木材,身体化成一阵光就没有了;不会留给你舍利子,子舍利也不留;高兴则留几个指甲给你做做纪念,其他什么都没有,这个叫坐化。其次的坐化,就是坐在那里,肉体还在,也叫坐化。再其次的坐化就是打坐达到了坐忘,身体没有了,“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也就是“坐化”。这是三种坐化。

“化则无常也”,佛学翻译的“无常”又是借用庄子,我们佛门实在欠庄子很多。所以姓庄的到庙子吃饭绝不给钱的,因为佛学里借了他太多的名词了(众笑〉。这个“化则无常也”,所以知道变化,一切万化无常。“而果其贤乎!”孔子说,颜回啊,你得了道啦!老实讲,你比我还高啊!“丘也请从而后也”,我以后要跟着你啦!孔子多谦虚啊!谦虚这一棒打下来,很痛喔!所以颜回得了道就不敢骄傲了。这就是孔子的教育法,他说,我还不及你呢!

“请从而后也”,将来你在上面坐,我站在旁边,跟在你后面。

现在我们看到了吧!《大宗师》这一篇到这里,中间的要点,有圣人之才,存圣人之道,修到什么境界是圣人之道,通通告诉你;你不要另外去修密宗了,这里密宗都告诉你了。至于说,如何做得到呢?那我没办法,庄子也没办法,要你自己去体会了。怎么堕肢体?绝不要拿个刀来把肢体割掉啊!那要工夫做到的;换句话再告诉你们,为什么你们做不到呢?一般人打坐修道做不到,犯了一个错误,用聪明!通通在那里用聪明,所以不能得道;聪明是修道最坏的东西。现在孔子跟颜回两个也作一个表演,这个电视剧出来了,得道,这个最后的境界是如此,到了这个修养的境界,够得上做大宗师了,就是这么一个结论。下面另一个尾巴,做了大宗师以后,就更要了生死了,重点都在了生死。

谁是大宗师

子舆与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舆曰:子桑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

子舆和子桑,这两个人是朋友。“而霖雨十日”,夏天下大雨,水涨得很高,等于台北夏天那个大雨,一涨水啊,路也过不去了。连续十天下雨。子舆一想,糟糕,我那个好朋友完了,家里没得吃的,被水困住了,怎么办呢?赶快带一个便当,先去救救他的命。

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

到了子桑的门口,子舆看到他老兄子桑在里头,大概饿得没力气了,虽然在唱歌,听起来很难听,又像哭一样。你说他哭嘛,又像唱歌一样;一面还在弹琴呢!他说,是妈妈的罪过吗?是爸爸的罪过吗?为什么生我呢?还是天的罪过生了我?还是人的罪过呢?“有不任其声”,那个声音讲不出来,不成个调子,虽是在唱,但唱起来比哭都还难听。“而趋举其诗焉”,可是嘴里还不断在唱这个诗。

子舆入,曰:子之歌诗,何故若是?

所以子舆赶快就进去了,手里拿一个便当,这个电视剧本就是这样表示。他说,老兄啊,你还有力气唱歌作诗啊!可是你的声音为什么这样呢?你连声音都没有,气都没有了。

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

这几句话是大家的问题。子桑说,老兄你来了,我想了十天了,我参不通啊,为什么我会饿饭?生命给我聪明,给我本事,给我学问,给我能力,可是我到处碰壁,到处都是此路不通的条子,运气不好,搞得自己饿饭,搞得自己有气无力,快要死了。“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我思想了很久,是上帝做主吗?有个上帝吗?真的有命运吗?还是妈妈爸爸?谁给我的这个生命?人人都有这个生命,你也有这个命,我也有这个命,为什么每人遭遇这样不同?他说,我找不出答案。

“父母岂欲吾贫哉!”哪个人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儿女穷一辈子呢?都希望自己的儿女好,可是就做不到。你说上帝、天地要人这样吗?“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无私的啊!很公平呀!你说我不努力吗?我也蛮努力,我正想出门,又碰到下霖雨,走不通了,怎么办呢?天地本来是无私的呀!活在这个世界上,人的命运怎么说呢!所以我们文章写“命运之神”,命运没有神,你自己就是神,只不过找不到。

“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谁能够制造这个命运?每个人命运不同,是谁在做主?你说有个上帝吗?上帝的命运又是谁给的呢?想要找我命运做主的那个,可是找不到的呀!“然而至此极者”,今天总算饿了饭了,“命也夫”,找不到答案,只有一个代名词的答案,叫做命。命是代名词,你不要听了命,赶紧去算八字,不是你那个命!这是宇宙的大命,这是自然的一个规律。我们看《大宗师》最后一个命作结论,先要倒回去,看本篇开头的话。开头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命运并不是不可知,这个命是生命的根本,就是佛家讲的,宇宙先有鸡先有蛋?那个生命的根本,不是不可知。何以求知呢?唯有得道的人,称为大宗师的人。一个自称为大师,或者自称为宗师的,如果连这个道理也不知道的话,那也是命!那只好算是他命中要称自己是大师,让他大去吧!要当大师者、宗师者,什么法师啊,老师啊,就应该了解《大宗师》开头的这几句话;所以你前后一对照就晓得了。这一句“命也夫”,非常幽默,是个幽默的代名词;《大宗师》正好到这里结束,下面就是《应帝王》了,大宗师要来入此了。

|沃唐卡古唐卡视频讲解目录|←唐卡视频讲解目录查询点这

|十二生肖守护小唐卡|——|最新唐卡价格行情走势|——|收藏级唐卡推荐|

|藏密真言·心咒密咒|←此处目录可参考定制

|藏密坛城·曼茶罗|←此处目录可参考定制

|唐卡嘎乌盒·吊坠小唐卡|←此处目录可参考定制

|唐卡寄卖|←画师唐卡直卖的唐卡可参考这里

|佛像总集·佛像绘制参考|←此处图册可供参考学习

|古代唐卡图册|←古代唐卡藏品复制定制可参考这里

|各类经文咒文及书籍索引|←经文咒文书籍查询点这

|唐卡文献资料索引|←唐卡文献资料查询点这

|唐卡造型资料索引|←唐卡造型形象资料查询点这

|沃唐卡分仓索引|←根据“沃唐卡”前3位编码查询点这

|唐卡线稿图册|←唐卡定制的白描线稿可参考这里

|沃唐卡合作画师作品|←“沃唐卡”合作画师作品可参考这里

www.WoTangKa.com-沃唐卡·官网:沃唐卡的国内专业的唐卡数据信息平台,提供全面的唐卡资料信息检索服务及成熟完善的唐卡仓储供应链服务!

“沃唐卡”唐卡平台为朋友们提供:加盟“沃唐卡”唐卡艺术中心、唐卡画师签约直供、唐卡艺术品投资、加盟“沃唐卡”唐卡供应链等服务

沃唐卡24小时短信咨询热线:13661344269(仅接受短信咨询)

沃唐卡微信(wechat)咨询号:MasterQiRu

友情提醒一:需要唐卡图做背景或头像的朋友可以关注“沃唐卡”的微信公众号[“沃唐卡”或“wotangka”],直接电子邮件(wotangka@qq.com)唐卡编码,沃唐卡客服小沃会在48小时内发送邮件给您!

友情提醒二:尼泊尔唐卡不在沃唐卡评级范围内,全球市场上95%的尼泊尔唐卡归类在装饰画范围。

友情提醒三:“沃唐卡”官方唐卡评定为“收藏级“与”艺术级”的唐卡具有艺术收藏价值和商业升值潜力价值。

(0)
上一篇 2023-01-25 01:19
下一篇 2023-01-25 01:20

相关推荐

唐卡预定·唐卡定制·唐卡设计·唐卡艺术品投资可联系微信(wechat)号:MasterQiRu